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5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汤礼春 《侨园》2012,(8):56
《百家姓》上没有“让”姓记载,但在中国的土地上,又确有为数不多的“让”姓存在.这“让”姓何以源来,几百年来在中国民间一直是个谜.笔者最近在湖北老河口市妇幼保健院让庆秋医生家中,终于得以解开这个谜.年近古稀的让庆秋医生告诉我:“让”姓系明惠帝建文皇帝之后.  相似文献   
52.
1941年,我在河南淅川上集的国立第一中学毕业后,为了抗日决心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次投考,我因身体检查不合格未被录取.我不气馁,又第二次报考,这次以第一名录取进了设在西安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在正式进军校之前,我先到入伍生团进行初期军事训练.  相似文献   
53.
他叫武新民,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医院的一名退休职工,别看他今年已经64岁了,但也依然笑声爽朗,透着一股人生拼搏的活力。他个子矮小,大概只有1米6左右,但谁要是了解到他的家庭,他的生活,都会蓦地觉得他就像一个巨人站在你的面前,使你敬仰,使你感叹不已。  相似文献   
54.
汤礼春 《传承》2008,(23):51-51
第一次知道行路难是1969年,那一年我16岁,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湖北公安县北闸区,离武汉仅250公里,可能那时还  相似文献   
55.
汤礼春 《传承》2009,(3):60-61
房子是中国人生存状况的最好标志,它与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历程血肉相关,每一个人的生命印迹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有关房子的记忆与梦想。  相似文献   
56.
那一年的阳春三月,适逢张慕飞老先生八十寿辰,我专程到上海向他庆贺. 晚上,为了招待我这个家乡人,张老先生特意开了一瓶白酒,要我尝尝,我以为是"茅台"或"五粮液",待张老先生拿到我跟前时,我才看清是一瓶普通的高梁酒.  相似文献   
57.
2000年的金秋时节,我赴广西参加《文史春秋》杂志举办的座谈会。座谈会的地点选在独具民族风情的大瑶山。座谈会期间,杂志社的同志特地带我们参观了处于大瑶山深处的"王同惠女士纪念碑亭"。王同惠,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何以建纪念碑亭?待读完碑文,了解了此位女士的事迹后,我深深被打动了,一颗泛起波澜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58.
小偷告状     
有一天,一个小偷打听到某局局长携全家出国旅游,认为机会到了,大白天就撬室入门.进去翻箱倒柜起来。翻了半天,钱倒翻出来不少,足足有上百万,但都是有密码的存折,小偷空喜一场,他颇识时务,知道存折拿也无用,去取是自投罗网。好在金银手饰倒翻出来不少,也聊补遗憾之缺。  相似文献   
59.
汤礼春 《侨园》2013,(7):77-77
<正>在菜市场上,常看到鲜红的西红柿堆里插着一个标牌:自然红。看到这个标牌我就想笑,因为这使我联想到另一个词"自来红"。在上世纪70年代,我的身上就曾标有"自来红"的标签。那是1971年,我作为知青从农村招工到一家三线工厂,被分配到机修车间当了电焊工。我渴望有个师傅能带着我,因为我从电影书报上看到,师傅对于徒弟太重要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徒关系亲密的重要。我渴望有一个好师傅,能待我像父亲一样。因为那时我才17岁,又身在异乡,远离父母,渴望能得到亲  相似文献   
60.
贺熙成  汤礼春 《侨园》2013,(10):76-76
<正>我于1937年出生在湖南省祁东县一个贫农之家。解放后,我家分了土地和房子,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我感谢党,拥护新社会。所以我17岁那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54军到祁东县招兵时,我就报名参了军。1962年9月的一天,我所在的130师突然接到命令:做半个月的作战准备。我们即刻从农场转回军营,紧张忙碌起来。半个月后,我们乘车沿川藏公路出发。此次我们参加的是将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赶出国门。54军仅我们师参加"中印之战"的东线战斗,由军长丁盛亲自指挥。由于我师曾进藏平叛,平叛后又解放了农奴,恢复地方政权,所以深得藏民的拥护,当我们师一万余人进入前线时,身后竟有两万余藏民帮我们修公路,运送粮草弹药。我们师此次发动的是"瓦弄反击战"。瓦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湍急,易守难攻,印军凭险而据,还大修地堡,配置了极强的火力点,扬言可以把守1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