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5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1963年我10岁时,父亲带我回乡下过元宵节。路上,父亲对我说:"在我们乡里有句俗话:月半大过年。正月十五比过年还热闹"果然,正月十五一大早,我还躺在床上,村里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和锣鼓声。我循着热闹声来到了村里祠堂前,一会儿,全村的人都聚集到了这里。先由族中的老人在祠堂里焚香敬祖。敬祖仪式一结束,鞭炮声大作,锣鼓齐鸣,一群小伙子将龙灯舞了起来,在人们。  相似文献   
62.
正提起人间天堂,你会想到那里一定是琼台玉宇、金碧辉煌、繁华胜景。其实,在地球上还真有这么一个地方。此刻,我正置身其中,它就是马来西亚的云顶高山上的"名胜世界娱乐城"。在这海拔2400多米的高山之巅,鳞次栉比的是一幢幢豪华的国际大酒店,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的各类商场、酒吧、演艺厅、美食店人头攒动;奢华大气的赌场里,一位位  相似文献   
63.
薛蟠走俏     
汤礼春 《侨园》2015,(1):67
薛蟠的父母贪污收贿的事败露后畏罪自杀了,家里原来所敛集的财产被检察机关一一没收。薛蟠这个一惯吃喝嫖赌的纨绔公子顿时失去了挥霍的来源,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他又懒散惯了,不想外出打工,只靠死皮赖脸的乞讨混饭吃。这一天,百无聊赖的薛蟠在大街上闲逛,走到一家大饭店门前时停下了脚步,那橱窗里悬挂的烤鸭令他垂涎欲滴,他盯着烤鸭想:要是他妈的谁此时请我吃一顿烤鸭,我叫他一声爹都行!正胡思乱想,一群西装革履的人从他身边鱼贯进入饭店,他眼睛一亮,这群人中有一个他熟悉  相似文献   
64.
1998年,我到广州采访了我们家乡的革命人物袁溥之。虽然当代很少有人知道袁溥之,但她曾是最早和董必武一起开展革命活动的女性,还曾是出席国民党“二大”的中共女代表之一。她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和许多中国革命的著名人物有过交往。  相似文献   
65.
汤礼春 《廉政瞭望》2008,(11):29-29
我搬进一个新建的小区,小区旁边的马路修得十分宽敞,可以并排走6辆汽车。我为新区的规划和气派拍手叫好。然而,当我晚上走到这条宽阔的大道上时,不免有些遗憾,马路靠近小区的墙边不是荒草就是垃圾,没有人行道。正当我准备向有关部门建议时,已经有人开始清除荒草和垃圾,并修了很规范的人行道。  相似文献   
66.
于佑任是国民党元老,原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1962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在大陆为于佑任的妻子张仲林女士做80大寿。孰料,此一好事竟在台湾引发一场政治谋杀案。  相似文献   
67.
汤礼春 《侨园》2014,(7):41-41
对曾常年在外奔波的我来说,感受最深的就是改革开放后道路交通的巨变。第一次知道行路难是1 969年,那一年我才16岁,就被冠以"知识青年"的名义下放到农村。我下放的地方是湖北公安县北闸区,离我家武汉250公里,那时还不通公汽,我们下乡是乘船去的。  相似文献   
68.
汤礼春 《广东党史》2010,(11):47-48
<正>不到红场算到了莫斯科么?一如不到天安门广场算到了北京么?所以,放下行李,我就问红场怎么走,尽管晚霞已满天。对景点的麻木莫过于导游。一听我们想去红场,导  相似文献   
69.
汤礼春 《侨园》2013,(12):75-75
<正>1970年7月,我和一帮知识青年从农村招工到筹建中的一家三线水泥厂。因厂区的芦席棚子已人满为患,我们这批知识青年中的男生就被分到远离厂区50里开外的矿山,因为那里有三个半芦席棚子可容纳我们住。卡车将我们拉到荒无人烟的矿山后,举目四望,山上只有几座孤零零的芦席棚,没有水(饮用水要到  相似文献   
70.
周振国  汤礼春 《侨园》2014,(10):64-64
我的父亲原是武汉灯泡厂的炊事员,身材矮小,为人朴实谦和,言语不多。直到他晚年我们才知道,他曾当过兵打过日本鬼子,这让我们吃惊不小。我的父亲周伟(又名周国华),曾是黄埔军校五期生。1937年抗战爆发后,父亲积极投身抗战,曾率部在豫西一带与日寇作战。父亲讲得最多的是"归德战役"。他说那次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日军将大气球放到空中,用来测定我方的目标,因此日军的炮火杀伤力很大,我军将士简直尸横遍野,惨不目睹。许多受伤的士兵在呻吟哭叫,可我们不能救治,因为正跟日本鬼子打得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