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试论潜在经济增长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潜在经济增长率范畴的提出进行了梳理,提出将资源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我国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新定义。从历史经验、理论依据和经济计量模型等多方面对流行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定义进行商榷,提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为8%左右的观点。  相似文献   
22.
本文首先对新中国各个时期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接着指出当前我国消费率已经跌入低谷,投资率步入高峰,亟待调整,强调这是一个关系发展、改革、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最后着重就降低经济增速和改革投资膨胀机制两方面提出了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23.
论建立现代分配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个提法一方面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立现代分配制度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又在正确认识按劳分配问题上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4.
能源政策是国家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能源政策取向经历了从自给自足到多元互补,再到节约高效的三个阶段。中国能源政策未来走势是短期内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效力,中长期内构建较为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体系和更加合理的国内能源价格机制。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设计科学合理的中国能源战略;注重和加强能源战略规划,提高能源政策的科学性;注重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重和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抢占世界新能源技术控制权;注重和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5.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初步建立并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6.
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民主管理是维护职工权益、表达和反映职工诉求的渠道。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开始建立职工代表提案制度。随着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职工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也就更加关心职工代表提案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和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执政党对经济工作,乃至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工作的正确领导,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深刻总结长期实践的经验教训和长期反复的斗争是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8.
本文回顾总结我国国有经济改革、推动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剖析当前中央企业不适应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主要方面和表现,全面深入探讨形成和制约中央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着重论述中央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相关要素和规律、国有经济全面改革存在的不足、需着力推进的科技创新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9.
《讲话》大体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及其意义。第三部分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遵循的根本立场、基本观念和原则。第四部分分析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30.
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础工程",而传统德育教育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展开,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义务,也忽视了自然环境存在的道德价值.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走出传统德育教育的盲区,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人格为目标,确定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方法,为构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框架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