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法律   46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自认(Admissions)是一条极其古老而又重要的诉讼证据规则,两大法系很多国家的立法都有专门规定,论著也颇为丰富。我国诉讼法对自认没有作出规定,只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中有所涉及,理论研究也较为滞后。近年来,自认理论因其在诉讼中的重要地位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我国学者的瞩目。但是,这种关注只局限在民事诉讼领域,在刑事诉讼中则鲜有涉及,自认通常被认为是民事诉讼的专利。其实,自认作为证据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应当具有普适性,在刑事诉讼中引入自认规则同样存在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民法院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是新时期人民法院队伍的共同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3.
在刑事诉讼证明活动中,证据判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正确鉴别汪据材料的真伪,准确评断证据的证明力,以充分确实的证据证实案件的真实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诉讼法学界,证据判断问题几年来一直是证据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现仅就其中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教于法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4.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修订后的刑法既立足于我国国情,又充分考虑当代世界刑事立法的发展趋势,较好地体现了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地法院少年法庭在审理少年犯罪案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本文拟在总结少年法庭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刑事犯罪案件的审判原则体系,以求教于司法界、法学界的同仁。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规定,结合我国国情、少年犯的特点和少年法庭的经验,经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任何政策都是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一个政党或者国家针对犯罪现象制定并实施的有关打击和预防犯罪的指导方针和行动方案,就是刑事政策。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注重刑事政策的制定和运用,在建国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刑事政策是惩治各种犯罪的主要依据,在打击犯罪、改造罪犯和预防犯罪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法制建设的完善,我国实现了从主要依靠政策治理国家到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的过渡,依法治国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与这一进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司法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诉讼证据制度改革受到普遍关注,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也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研究与探讨。有关司法鉴定由谁管理,公、检、法机关能否进行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是否应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等问题成为争论焦点,司法鉴定立  相似文献   
19.
沈德咏 《中国法律》2004,(6):12-13,69-7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两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在总结司法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证据开示是控辩双方按照一定的程序相互让对方知悉各自掌握或保管的证据的制度。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应拘泥于名称和形式,而应注重实质。从实质内容角度来看,阅卷制度属于单向的证据开示。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是单向、不对等的。在刑事诉讼对抗制因素逐步增多、《律师法》强化律师权利、辩方取证能力得到加强的背景下.应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构建以控方向辩方单向证据开示为主、以控方主导的双向证据开示为辅的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