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证人不出庭作证,极大地伤害了当事人的利益和司法的权威,也与法治的精神相悖。为此,有必要探讨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法理基础,认真分析我国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深层次原因。在吸取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从证人出庭作证的传唤程序、保障证人出庭的强制手段和伪证制裁措施等三个方面,构建我国科学合理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22.
民事诉讼法是对各种民事诉讼行为进行调整和控制的手段。其中,诉讼行为控制的基本理念是程序法定主义;作为控制依据的诉讼法律规范,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类配置;作为控制手段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必须重置为诉讼权利、诉讼权力、诉讼义务和诉讼负担四个范畴;在诉讼行为控制的程度方面,应坚持行为方式法定化理念。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共同勾勒出了民事诉讼行为控制论的理论框架,该理论的提出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深化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生产力标准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根本问题,也是检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根本问题.因此,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标准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革与更替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24.
我国现行的以"事后抗诉"为特色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在1991年民事诉讼法中奠定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围绕民事抗诉制度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形成了"肯定论"和"否定论"两大阵营,出现了"取消论"、"限制论"、"维持论"、"强化论"等各种改革方案。但是,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不是零和游戏,不是只有取消或加强这类选项。正确的改革思路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适时转变监督理念,在公益监督、参与式监督和有限监督等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5.
王德新 《时代法学》2013,11(3):29-34
从诉讼行为论的视角看,民事诉讼程序是一个由各种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所构成的“行为锁链”。因此。对每个诉讼行为进行是否成立、是否合法、是否有效和是否有理由的评价至关重要,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民事诉讼行为的法律评价体系。深化对诉讼行为评价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推动中国对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向精致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6.
"民事诉讼行为论"源自大陆法系,我国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还很欠缺。欲构建科学的诉讼行为理论体系,就必须从诉讼行为的概念入手。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主要有效果说、要件效果说、主要效果说、预期效果说、广狭义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优劣。相比较而言,广义、狭义说比较合理,广义的诉讼行为包括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实施的各种具有诉讼法意义的行为,狭义的诉讼行为仅包括法院、当事人和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的能够推进诉讼进程的行为。  相似文献   
27.
传统上,我国采用"诉讼法律关系论"作为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但是,法律关系论并不适合民事诉讼法领域,今后宜将"民事诉讼行为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两大法系对诉讼行为论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应当创新"民事诉讼行为论"的内涵,以诉讼行为的概念和类型论、控制论、评价论和制裁论作为其基本框架。运用诉讼行为论这个分析工具对整个诉讼法律制度进行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8.
王德新 《世纪桥》2012,(16):18-2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战争。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政策,拱手将126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送给了日本侵略者,使资源丰富的东北沦为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全中国的大后方。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族解放的重任,领导东北人民和抗日联军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中与日寇浴血战斗了十四年。  相似文献   
29.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NGO发展迅猛,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环境NGO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登记制度不合理、自身建设屡出问题、不能妥善处理与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等。针对这些困境,应当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NGO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0.
自1985年我国高等学校将“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课后,史学界不少同志就中国革命史的称谓、研究对象、始讫点等有关学科体系问题,作了积极有益的探讨。现将研究成果择要述之,供同志们参考,以便推动进一步完善中国革命史学科体系的研究工作。一、关于中国革命史的称谓葛仁钧提出,应将“中国革命史”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