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淦生 《唯实》2008,(1):96-96
有道是“年轻气盛”,年轻人血气方刚锋芒毕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就成了家常便饭;而一旦上了年纪,这人的脾性大概总是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的:变得开通,变得随和,变得“其言也善”;性情也会由锋芒毕露变得韬光养晦,由棱角分明变得左右逢源。这一点,在许多人身上得到了应验,即便是杨振宁先生这样不俗的人物似乎也难以免俗。  相似文献   
32.
王淦生 《唯实》2008,(4):96
蒙编辑先生错爱,让我时不时有一些小文见诸报端。得了一点小名,获了一些小利,但也随之带来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烦恼———每天总要或多或少地收到一沓来自某些合法、更多的是非法出版物的编辑部或是一些莫须有的团体协会寄来的信函,或是向我“有偿”征稿(这钱自然得由我来出),或是鉴于我的“知名度”让我写份自传寄张相片以入编某“名人大词典”(条件很简单,只要买上几本词典就行),或是告知我在某报刊发表的某篇作品被某权威部门评为“特等奖”“一等奖”,让我赶紧寄上工本费领取奖牌奖章奖杯获奖证书之类,或是邀请我赴国内各大旅游胜地乃至港澳台新马泰澳美欧参加某一高级别学术会议(这“会议费”常常需要我一季乃至半年的工资)……记得起初收到这类信函时,内心还会泛起一阵窃喜(毕竟一个无名之辈能引起“公众”的注意总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甚至还为是否作此类“投资”费过脑筋。后来才知道只要在报刊上发过一两则“豆腐块”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过如此的“信”骚扰。此后,这类邮件便成了我桌边字纸篓中的常客。可我这边的“流水无情”,并未影响到那厢的“落花有意”,这约稿信通知书邀请函还是纷至沓来。我想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徒耗了对方的精力,浪费了宝贵的纸张,还增加了邮...  相似文献   
33.
一位驻英中围记者一次在伦敦乘地铁.当时乘客很少,车厢里有很多空座位。他见一位英国母亲抱着一名四五岁的小男孩合坐在一个座位上。母亲对身旁的空廖位毫不理会,像是没有看!也一样。小男孩很胖。挤座在母亲腿上,母亲脸上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到达终点时,中国记者好奇地问这位母亲:您旁边的座位一直空着,为什么您把孩子抱在腿上,不让他座到空座位上去?  相似文献   
34.
由香港某些演艺界人士引发的“艳照门”事件,媒体(尤其是网络和一些娱乐性媒体)上早已炒得沸沸扬扬。但不少媒体对这一“丑闻”所采取的一些“善后”措施却触发了我的无限感慨,所以很想在此谈上几句自己的想法,算是有关这一“活剧”的题外话。  相似文献   
35.
为贫者讳     
王淦生 《奋斗》2007,(2):60-60
根据马斯洛先生的理论.人的生存需要按照重要性的层次来分,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心理、物质等),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方面。闲得无聊时,我便常常将人的种种需求往这“五大需要”中去套。却发现总有一些需求实在难以找到归属。譬如这“暴露欲”(文雅点称“表现欲”)一项。就不知道该归入哪种“需要”中去。幼时小伙伴们有谁穿上件新衣。总是忙不迭地呼朋引伴在公众面前展示一番,以博得精神物质的双丰收;今天就连一向崇尚“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象牙塔中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出笼,欲求在媒体上混个脸熟。后者招来了非议,指责最多的便是“学者本该枯坐书斋岂能与媒体厮混”云云。而我却在想。这些指责者当中难保没有吃不着葡萄的狐狸在吧?倘给这些人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几个人能当得了柳下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