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方针”。同党外人士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要充分发挥党外干部的作用,提高党外领导干部的影响力。然而,在我国实际政治生活当中,党外领导干部近年来任用比例的确越来越大,但却普遍缺乏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一些心理障碍所致。笔者认为,党外领导干部提高影响力,必须克服以下五种心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最大的特色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之间具有多重关系.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多重关系,这是保持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前提.本文就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中的几个基本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一、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全面从严治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下,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从严治吏。因为从严治党的重点和难点在从严治吏;从严治党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从严治吏的效果。"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党建党的最高原则,它的提出历经了从"治党"到"从严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过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特点,以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局,高度重视,筑牢基础,积极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性的认识;要解决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以发展筑牢协商民主物质基础;必须依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特点,做到因地制宜;注重基层协商民主的养成,以基层协商民主的开展化解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要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注重发挥宗教界代表人士和宗教团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行动纲领,民主党派要积极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多党合作中,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友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强自身建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党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中国政党必须抓住机遇,强化自身力量,完善政党制度,才能不断推进中国政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部署,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首先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从来源上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内生性特征.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包括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两个方面.从价值内涵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双赢和多赢.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就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形式、机制等做了深刻概括,在十八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容的概括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在地包括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两部分,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政治协商的保证,政治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著名的“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回顾历史,60年前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的发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各民主党派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我国多党合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需要重点加强的重要协商渠道,是从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政治协商的专门协商机构,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具有其他六种形式所不具有的特点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其他形式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