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法律   5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在室外环境和室内恒温条件下测定昼夜不同时间猪后腿肌肉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值,分析并比较两种环境条件下,EC值随死后经历时间(time since death, TSD)变化的规律。方法取5块即刻屠宰的猪后腿肌肉,均分为两份,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置于秋季室外环境和室内18℃恒温环境中。在死后10d内分别于早晚8时(每隔12h)取样,测定其浸渍液EC值。结果两种环境条件下,EC随TSD变化的趋势在整体上是一致的,二者相关性均较好(R2室外=0.971,P室外=0.004,R2室内=0.98,P室内=0.002)。室外环境温度下,肌肉的EC值在白天增长明显,夜间增长不明显,尤其环境温度低于13℃时,出现明显的平台现象,与室内恒温条件下肌肉EC值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无论室外环境温度还是室内恒温下,肌肉EC与TSD的相关性均较好,但在具体分析时,应考虑到夜间低温平台期造成的时间延搁。  相似文献   
52.
目的通过检测嗜尸性蝇类28S r RNA基因中715 bp序列,鉴定常见嗜尸性蝇类种属,解决其形态学鉴定难题,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收集洛阳地区常见嗜尸性蝇类标本29只,经形态学鉴定后,用Chelex-100法提取腿部DNA,并对28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与Gen Bank和EMBL数据库中的28条相应蝇种序列进行比对,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整理,通过BLAST搜索进行序列比对,并分析所得序列碱基组成,建立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率,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形态学鉴定29只嗜尸性蝇类归属于3科5属6种。获得28S r RNA基因中715 bp的序列,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100%。系统发育树显示5种蝇类可以较好聚类。不同蝇种种间差异0.007~0.045,种内差异0~0.001,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没有交叉。结论 28S r RNA靶基因序列片段对嗜尸性蝇类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可以作为新的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3.
鉴于法医学痕量分析中生物样本的复杂性以及目标物的痕量性,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从复杂基质中获得足量的目标物。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MNP)凭借其独特的超顺磁性、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尺寸小、较高的比表面积等特性,已在生物医药、药物递送和药物分离等多个研究领域显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将MNP应用于法医检材的前处理,最大程度地增加目标物的提取率,尽可能减少干扰因素以满足目标物痕量分析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NP在法医毒物分析、环境法医学、痕量物证分析和刑事侦查领域的应用进展,为MNP在法医学痕量分析中的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不同死亡时间(PMI)大鼠肝脏浸渍液电导率(EC)及其相关化学小分子的含量与晚期PMI的关系,从而探讨应用组织EC推断PMI的可能性以及EC的内在变化机制。方法 选用48只成年健康无病原体SD大鼠,在同一时间处死后保存于25℃左右的恒温环境中,分别于死后7 d内提取大鼠肝组织并制成匀浆浸渍液,测定浸渍液EC及其常见小分子(电解质、微量元素、无机氮)的含量,并分析肝组织EC、导电小分子以及PMI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鼠死后7 d内,随着PMI的延长,肝脏的EC明显增加,钙离子、镁离子、无机磷、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也随着PMI的增加而明显增加R2=(0.93~0.99)。钾离子和尿酸的含量随着PMI的延长而上下波动,其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1 d后,没有检测到钠离子和氯离子。此外,钙离子、镁离子、无机磷、尿素氮和肌酐与EC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R2=(0.87~0.98)。结论 利用EC和多种肝脏化学小分子的含量变化来推断晚期PMI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且,这些化学小分子含量的变化也可能有助于理解死后肝脏分解过程中EC增加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测定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肝、肾3种组织内总巯基(TSH)、非蛋白质巯基(NPSH)、蛋白质巯基(PSH)含量并探究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 健康大鼠颈部脱臼处死后,20℃恒温保存,分别于死后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提取大鼠心、肝、肾。利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大鼠死后不同PMI 3种组织内不同类型巯基含量,分别建立其与PMI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 大鼠死后168 h内,3种组织NPSH含量变化规律均不明显;心脏TSH与PSH含量随PMI无明显变化规律,而肝和肾TSH与PSH含量在24 h内升高,随后持续下降。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的关系用二次方程拟合较好,其中肝TSH的相关系数最高(R2=0.834),肾TSH和PSH以及肝PSH的相关系数较低(R2=0.768~0.825)。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多元线性拟合关系较好(R2=0.862)。结论 肝组织内TSH含量与PMI相关性较好,可用于PMI推...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测定不同温度、不同储存时间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含量,探究血清cTnI、CK-MB、Myo随储存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9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静脉血,分别在4℃和25±3℃条件下保存,分别测定抽血即刻(0 h)、24 h、72 h、168 h、240 h的血清cTnI、CK-MB、Myo含量,探究其变化规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冷藏组血清Myo变化趋势不明显,血清cTnI、 CK-MB随储存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常温组血清Myo随储存时间延长上升,血清cTnI、CK-MB随储存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结论冷藏保存0~240 h及常温保存0~168 h的血液样本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死亡时心肌损伤情况,有望作为法医学诊断早期心肌损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7.
<正>1案例报道1.1案情摘要李某,男,3月龄。因“体重增长缓慢2个半月,纳差1月”入院。入院检查显示存在严重高AG代谢性酸中毒、严重高血糖、肾功能不全、电解质异常(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中度贫血、白细胞升高。入院后5 h出现呼吸停止、奶返流,随后自主呼吸渐消失,昏迷,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