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法律   11篇
中国政治   8篇
综合类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健全和完善现行的环境资源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当前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环境资源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司法解决机制、私力或社会解决机制的现状和缺陷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环境资源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文化的特性研究入手,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包括法文化)的全球化,由于各民族、国家的特异性,势必会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文化的多元化;同时,由于各民族、国家间的同一性,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又使各种不同的法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吸收成为可能。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法文化应坚持与时俱进,在体现本土性的同时,借鉴和移植域外法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商鞅法治理论及其现代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伯符 《中国法学》2002,(2):152-163
本文从法治的功用、法治的人性论基础、法治的纲要、法治的目的四个方面,对商鞅的法治理论进行了探讨;并进而指出,应从依法促进和保障我国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借鉴商鞅法治理论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法治必须体现道德理想和信念。即具有道德性格。所谓法治的道德性格,就是指法治所蕴涵的道德理想和法律对践行一般道德理想的功效。在遵循法治的前提下,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才会带来良善的社会秩序。道德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和评价标准,实在法的合法性可以上溯到经由自然法和经院哲学所体认的抽象的道德正义。法律的道德性自身也存在两个层次,那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本文试从法律的合宪机制、法官的道德约束和公民守法机制的形成三个方面论述完善法治的道德性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和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建设和谐社会应当以“交相利”为前提和基础;应当在“交相利”的基础上“重义”,以“重义”为先导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在中国占据了正统地位。士大夫阶层大多是依靠熟读儒家经典踏入仕途的,其法律意识的儒家化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在中国古代,广大民众整日为衣食奔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他们的法律意识受什么影响呢?华东政...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赠与法律传统及其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伯符  易江波 《法商研究》2007,24(2):153-160
中国赠与法律传统是以互惠原则为主轴展开的。互惠原则既有情感亲睦功能,又有促进和维系统治秩序的功能,是中国赠与法律传统的内在原则,其作用范围遍及社会各领域。现代赠与法制的样式是“理性”、“祛魅”等现代性因素影响法律发展的表现,但在现代赠与法制中,互惠原则的基本精神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18.
进行基层警务绩效评价是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公安队伍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层警务绩效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信息技术革命为基层警务绩效评价提供了技术保障,警察职能的转变为基层警务绩效评价创造了有利条件。基层警务绩效评价应遵循以公安职能为基础、评价权在人民群众和成本核算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当今中国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将对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实践产生实质性和全面性影响的指南针,也是我院教学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南针。针对我院教学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不断提高我院科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我们必须求真务实,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教学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20.
执法为民的法理与历史之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本文从社会主义法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公安机关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传统民本思想的现实借鉴等方面,简述了执法为民的法理基础、历史基础及其人文精神底蕴,并认为要做到执法为民,必须认真解决思想观念、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