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49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的“毛泽东研究”被敌对阴影笼罩着,谈不上有学术话语。从80年代初,这种研究开始向学术化转变,视野宽阔,达到较深境界,并公开出版台版《毛泽东语录》,对毛泽东有比较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62.
当今世界已步人品牌引领企业永续发展的商业社会。一个企业的兴衰与荣辱,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别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据此观点解析习酒品牌的成长与发展,可以清晰而透明地看到,在美酒如云的中国白酒丛林中——“陈年酱香老习酒,百姓心中二茅台”——从20世纪80年代就广为流传的这个赞美之词,与近几年间耳熟能详的“习酒五星,液体黄金”消费心智认同,相互呼应,组成了一部展示浓酱两香习酒品牌风采和魅力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63.
领导干部应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模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目标的内容,标志着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宏大工程已经正式启动,这一号召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深刻长远的重大意义。 江泽民同志一直十分重视人的素质问题。他指出:“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  相似文献   
64.
创新思维     
人的行为总是受思想支配的,或者说,卓有成效的行为基于天衣无缝的思维和策划。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从大处所言。从小处着眼,创新是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础性条件,是思维始终沿着正确航道运行的重要保证。领导者要学会创新思维。思维需要遵循那些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原则和规律,继承和借鉴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诸  相似文献   
65.
从1903年至1908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南洋各地进行革命活动时,曾经三次莅临暹罗(泰国)。笔者数十年来由于工作关系钻研侨史,翻遍国内外学术界人士所有著作,对于孙先生在暹活动事迹鲜有提及,即使有之,也只是简略几笔描述,令人深表遗憾。 相反地,笔者青少年时代,早就从在暹华侨社会老一辈人们口中听到了许许多多有关孙  相似文献   
66.
"乡村振兴道路"的提出本来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方向性.但是,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农村未来模式已经固化为中国现代化的思维习惯,不仅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乡村振兴"研究,而且也事实上影响了一些地方的发展决策.在理论上把本来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暂时化为"城市化""市民化""工业化"的等待期,在实践上则在发展决策中产生了"工业园区化"泛化的问题,以至于"鬼城""鬼村"涌现.于是,笔者特别梳理了学界对"就地现代化"问题的探讨,以此强调我们长期坚持的中国乡村如何振兴的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农村"就地现代化",包括时间向度上的"现代化"与空间向度上的"就地化".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乡村振兴道路"高度来认识,应该按照"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阵地在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靠政府、主助为全国、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则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67.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再一次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推向前沿,笔者在2005年即提出的农村“就地现代化”概念也随之成为一个热词。对农村“就地现代化”的探讨面临着一个重要认识误区:混淆时间向度上的“现代化”与空间向度上的“城市化”、纵向历史尺度上的“现代农民”(现代化)与横向空间尺度上的“城市市民”(市民化)。于是,农村“就地现代化”也被一些学者解读为“市民化”“城市化”取向的“就地现代化”。虽然也有学者坚持使用农村的“就地现代化”概念,但用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来探讨“乡村振兴”也仍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乡村振兴道路”高度来认识,按照农村“就地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民化“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因此,必须特别强调的是:笔者论及的农村“就地现代化”所研究的“乡村振兴”,其阵地是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是政府、主助是全国、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自然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而不应该只用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单一取向来谋划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8.
论清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洪恩教授的《论清江文化》详尽分析了什么是清江文化,什么不是清江文化,并从流域、文化、产业诸角度将清江文化界定为以土家族为主,包括该地区其他民族所共同创造的流域文化。萧教授认为,在清江流域这个自然条件有限的地区,它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与其是传统的工业化,不如是文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69.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制造的"两个中国"阴谋,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中华民族的伟人"默契"地将实现"一个中国"的展望寓于这个"政治理念"当中,并为之做好了未来基石的铺垫。毛泽东的"金门"观金门战役的胜败与否,取决于国共两党领袖在此之前对"金门"的战略价值认知,取决于大陆与台湾这两个政治实体,在对待"台湾"地位上的认知态度。由此,决定了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者所采取的战略与战术。毛泽东的"金门"战略观,是在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前后才逐渐形成的,其"台、澎、金、马是一起"的概念,则是在1959年9月才逐渐对此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这个观念的  相似文献   
70.
我与李聚奎上将交往最直接、最密切的时间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后的长征途中。1934年,我在中央红军的总政治部任组织干事,被派到红一军团检查工作,在红一军团的"八一"庆祝活动结束后,我随红一师参加了几次反"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