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0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3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2篇
法律   170篇
中国共产党   311篇
中国政治   502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6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谢军 《当代贵州》2009,(14):66-66
所谓黄金有价"誉"无价,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民众认知水平的提升,"信用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消费时尚.良好信用不单是人们精神修养追求,更成为人生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各种实惠.  相似文献   
70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但是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内容和侧重点却有所变化。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小舞台到大舞台,由立异转向求同,由斗争转向合作——从1959年进入外交部开始,吴建民亲历和见证了共和国外交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03.
廖承志(1908-198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之子,是杰出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生前,被日本友人称为“中日关系上如此可信赖之人”,被港澳和海外人士尊称为“廖公“.是爱国侨胞的忠实代言人.台湾同胞的贴心人…… 日常生活中的廖公是什么样子?2008年9月25目.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廖承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遇到了廖梦醒的女儿.廖公的外甥女李湄。谈起已故的舅舅.李湄心中充满了敬意和爱戴。  相似文献   
704.
程志勇 《工友》2007,(2):20-22
主持人语:在雪花飘舞的日子,我们告别了2006年,迈入了2007年。在这辞旧迎新之时,我们问问自己,是否准备改变自己的职业环境?是否寻考虑求职位的提升?是否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大干一番?其实,面对新的征程,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一番审视,对阶段性的职业目标进行一番调整,本期主持人将与您一道探讨新年职业规划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705.
“改革与发展”信息发布会是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创办的面向全市党政干部和工会干部的会员制讲座,每月举行一次。1997年创办至今已走过十三个年头,以其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及时性”成为上海社会科学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06.
●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在北京会见来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扫肓会议的印度尼西亚总统夫人阿妮·班邦·尤多约诺一行。●1日,东盟10国外长与澳大利亚外长唐纳在马尼拉共同签署《东盟—澳大利亚全面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相似文献   
707.
1925年7月15日,她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时,她第一次从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20岁时,她嫁给了中国农业部特派留学生黄元波;21岁时,她随丈夫来到了中国;28岁时,她来到了七朝古都开封,走上三尺讲台,成为河南大学的一位外籍教师;50岁时,在周恩来总理的专门批示下,她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国籍。在中国的62年,她在国外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5本,成为一名孜孜不倦向西方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交流“红娘”;在河南大学执教的55年,她培养出数千名本科生、300多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如今已年逾八旬的她仍在为发展河南的教育事业而奔走呼号。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信念:“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她就是Shidey-wood(中文名:吴雪莉),河南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河南省政协委员。从她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30年。  相似文献   
708.
一、前言近日有访问学者到图书馆咨询中外诉讼法学的资料。在馆内综合目录查询之后的结果非常不理想,后来在网上经检索"诉讼  相似文献   
709.
雷淳仁 《工友》2007,(12):20-22
在计划经济时代,"临时工"与"正式工"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于是,许多"临时工"拼死拼活地干,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转正"成为"正式工"。然而,许多人却终身不得其"转",导致这些人老无所养——哪怕这些人已连续工作了数十年。近日,记者接到原湖北工具厂"临时工"雷淳仁的电话,反映他因"临时工"的身份,导致晚年生活陷入无依无靠的窘境。为此,记者前往采访,了解到这位65岁的老人,30年来为"转正"而不懈求人,但最终无法"转正"而落得老无所养的下场。但愿,与雷淳仁同类遭遇的老人们能够"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710.
作为京城某知名猎头公司的资深顾问,苏菲操作的案例数不胜数,其中不乏年薪百万以上高端职位。她曾经成功地将一个管理者“卖”了3次,把他从30万元(年薪)“卖”到100万元(年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