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危险驾驶罪研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险驾驶罪设立的初衷,在于弥补法律的滞后性,更好地维护公共交通安全,保护民生。然而,由于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甚至与一般的交通违法行为之间有密切关系,因而有必要在探寻其立法原意的基础上,解读危险驾驶罪的规范内涵,进而合理界定相似罪名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在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问题上,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简单理解,而应该结合立法原意和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关系来理性地予以考量。  相似文献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速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经济体制转型给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总理2,并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求必要的对策,以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3.
网络、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及其优势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冲击遍布社会各个领域,以至形成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受其影响最大的群体当属高校学生.因此,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制高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文明的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4.
赵远 《法学评论》2015,(3):179-185
概括故意是不确定故意的下位概念,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对犯罪故意的习惯性分类之一。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划分应当采用认识因素区分说。概括故意应被定义为行为人仅明知其行为必然会导致一定的社会危害结果,但对于行为将要侵害的客体、对象及范围等并不明确,且希望此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薄熙来案件中受贿罪的入罪问题以及"天价葡萄案"的出罪问题均可以用概括故意理论加以合理的论证。  相似文献   
2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速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经济体制转型给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并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求必要的对策,以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6.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生长点.公安院校应把塑造符合公安工作需要的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作为重要任务来关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塑造公安大学生的"两种意识"和"两种精神" .  相似文献   
27.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及其优势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冲击遍布社会各个领域 ,以至形成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 ,受其影响最大的群体当属高校学生。因此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制高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文明的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过程中,单位犯罪呈高发态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多元性是产生单位犯罪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是诱发单位犯罪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促使单位犯罪的直接动因。目前单位犯罪高发的主要原因有:现阶段政策法规上的漏洞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转轨时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暂时失范的状态造成民众对单位犯罪态度疲软,政法部门对单位犯罪打击不力,单位犯罪的发生同权力之间存在一种联系,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智能(?)犯罪,单位犯罪是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之间矛盾的产物。  相似文献   
29.
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诽谤具有传播快、影响广、低成本等特点,导致这种犯罪容易实施,而由于网络诽谤的高匿名性,被害人往往难以自行起诉.要有效追究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首冼要正确认定网络诽谤,准确区别罪与非罪,并明确其犯罪主体、犯罪对象与犯罪客观方面的范围,再进一步研究采用公诉解决应符合的条件.  相似文献   
30.
最近审结的"秦火火"网络犯罪案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涉及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都存在着相当的争议。就诽谤罪而言,"秦火火"的网络造谣行为的主观心理是出于故意,其有着捏造事实的行为,且属于网络诽谤司法解释所规定的犯罪行为。从寻衅滋事罪而论,本案中的网络环境应被定义为公共场所,且"秦火火"的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立法应当完善,将网络诽谤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归入公诉罪较为妥当。对"虚假信息"应做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