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6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发展导向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肯定了青少年的无穷的能量和独特的创造力,强调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重点专注于青少年的正面能量与优势,以及其内部和外部的社会资产;通过了解和善用青少年的资源和能力,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价值,了解自身优势,重建自我适应社会角色的渠道,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最终使青少年能有效地面对和解决个人或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和公益服务方面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体现,从事社会工作的青年工作者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培育青少年的成长就经常运用了“服务学习”“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模式。“服务学习”是一种教育或培训方法,强调运用有意义的社会服务,促进青少年的学习经验,以发展其公民责任、公民参与和个人成长;“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无偿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融合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志愿者也能从中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而“社会服务”则是指个人或机构为社会或人群提供的有益的服务或活动,服务者可以从服务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体验个人和社会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22.
法治理念下的法律智慧——法律研究与学习的智慧之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4月,应吉林大学法学理论研究中心的邀请,我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做了一场“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的演讲,黄文艺教授做了简洁的点评。他认为,法律方法的研究虽然是基于司法立场、以规则作为出发点探寻事实法律意义的活动,但各种各样的法律方法仍然是以理论形态出现的。虽然坚持司法中心主义立场的学者认为:基于立法中心主义的研究所得出的关于法律普适化结论不能很好地解决具体案件。但是关于法律方法一般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又陷入新的打着“司法立场”旗帜的普适性研究。而这种研究与立法中心主义倾向并无质的差别,也是要建构一种普遍主义的教条。我在其他大学演讲同类题目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法律方法能否制度化,能否变成必须应用的方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黄教授的判断。这确实是一个理论难题。我们知道,任何理论不管是站在什么立场上,都是一种抽象的表述,都是思维的表达。用语言所描绘的事实需要借助人们的想象才能变得丰满,才能被理解成事实。这是由语词本身的概括性所决定的。那么,理论的研究者该怎么办,我们能否在摆脱理论研究的普适性倾向时,使法学真正走向形而下。看来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对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的结合,黄教授的评价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认为二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法律方法研究的过度理论化倾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法律智慧虽然因其宽泛而难以把握,但如果我们的研究者给它一个具体的场景,我们一般能分辨出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平淡、甚至什么是愚蠢。当然这种分辨也许并不具有一般性,只是特定场景中的智慧,对研习者来说只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不可能照搬适用,但它对累积法律人的经验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如果法律方法的部分内容可以上升为法条的话,法律智慧则因是具体场景中的智慧而很难上升为制度。法律智慧一旦上升为制度,面临的就是具体应用的问题,即使是智慧也仅是历史之光。法律智慧实际上是要解决法律解释过程中的创造与服从的矛盾,按图索骥式的“依法办事”,无所谓智慧或者愚蠢,但创造与服从也都是有正义之目的的。为了实现人类美好的目的,为了最终实现法治,法律人必须在实践中融入更多的智慧,否则就难以克服成文法律的呆板与僵化。为进一步明确与倡导法学教育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促进法律职业化进程,《政法论丛》编辑部特邀我组织了一组“法治理念下的法律智慧”笔谈稿,欢迎各位法律学人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3.
本文论述了"网络一代"的新特点,指出应当科学发展互联网产业,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从问题、环境和教育这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环境的研究、调查、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24.
"80后"公务员作为最年轻一代已经步入社会管理队伍之中,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坚定、知识丰富、积极上进、创造性强,无疑给公务员队伍带来了新的气象。但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收入、选拔、人际关系、学习、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困境。鉴于"80后"公务员现实状况,建议从制度改革、学习培训、实践锻炼、人文关怀四个方面加强措施,促进青年公务员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5.
中国共青团90年的奋斗历程,体现着深层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社会逻辑。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使命就是团的任务。作为兼具政治性与社会性、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社团组织,中国共青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扣时代脉搏,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着先锋队和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26.
民间法研究究竟是干什么的?它对我们组织生活秩序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学者们闭门造车出来的,还是社会生活秩序建构的内在要求?本期刊出的李学兰君的文章《从功能与意义视角看民间法研究》,借助对近些年来我国民间法研究的学术梳理,阐述了学界对民间法研究之意义和功能的看法。作者把研究的触角置于在民间法和国家法二元存在的秩序构造背景下,学者们对民间法研究的不同态度:站在国家法立场研究民间法的学者,自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法对民间法的认可上了。其结果还是强调在国家法统领下的民间法。相关的秩序模型也就可想而知——社会秩序的构造仍然只能是在国家法许可范围内的产物。可以用当年我们习用的筐和鸟的关系作比喻:国家法是个“筐”,“民间法”只是“筐”内的“鸟”。而站在社会秩序自生自发构造的立场上,则民间法自身就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社会秩序形成模式,不论国家法授权与否,一个特定的社区往往以其固有的民间规则来构造其秩序。  相似文献   
27.
2009年5月4日, <中国青年研究>创刊20周年了. 创刊以来, <中国青年研究>共出版正刊159期,增刊16期,发表论文2021万字.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 <中国青年研究>已成为一份有着较大影响的青年研究类学术期刊,成为我国青年研究的"重镇".  相似文献   
28.
今年,纪念“五四”是个热门话题。我以为,从青年运动的角度看,“五四”以来的80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指1919年到1949年的30年,我们可以称之为“改天换地年代”。在这30年中,中国的先进青年追寻光明与进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29.
选择的必要     
前段时间在美国见到一位朋友,他正在搞“网上书店”。谈起美国的出版业,他介绍一种新的售书方式将会导致图书零售业发生深刻变化:书店可以为读者印出他所要买的任何一本书,这本书装桢、印刷质量不会亚于印刷厂,而时间只需15分钟。操作过程十分简单:书店通过互联网从出版商那里下载这本书的内容和封面(底),马上打印、装订成册,一本还有“温度”的书就放在你手上了。所需设备只是一台个人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装订机。当时我十分感慨,惊异于科技的发展,更联想到我们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国内报刊和图书业的发展近些年也是日新月…  相似文献   
30.
近几年,上上下下都在大讲“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这是世界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于中国来说,这股潮流怎么赶,如何使“时髦”的东西“本土化”,有识之士应静而思之。就拿因特网来说吧。目前中国大陆因特网用户几十万,上网人数二百来万,虽然规模连台湾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