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7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在国家法治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建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衡量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它具有保证宪法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培养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促进公民法治信仰的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郭忠 《时代法学》2014,12(5):11-17
守法义务是公民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但是当其他人都不守法时,一个人仍然履行守法义务对他却是不公平的。要坚定守法者始终守法的信心,防止违法行为进一步蔓延,就需要将积极守法的回报纳入我们研究的视野中来。"报"的法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法则,道德行为有其回报才能消除社会公平之缺憾,使善心得到抚慰。然而违法者并不都能得到法律的惩罚,老实人并不都有好报,绝对的公平在世间难以实现,因此宗教文化中灵魂不朽和善恶报应观念可以抚慰信奉者的善行善心,坚定其履行守法义务的信心。故此,在社会秩序的实现中,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保障,宗教则可以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23.
建国以来中国法理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发展过程,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0年以后的60年,中国法理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移植苏联法理学教材阶段、寻求学科独立和体系重构阶段、法理学教材新改革阶段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体现了法理学教材的发展轨迹是一条从以政治为本到以学科独立和发展为本,再到以人才培养为本的道路.法理学教材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立足于法学人才培养,建立起多元化的、适应各类人才需求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24.
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制度到救助管理制度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法制建设中的意识误区:那就是将立法视为制度本身,但立法并不能形成制度。制度深层次的构成因素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本身有客观性,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当社会价值和社会事实相重合时,真正的制度才可能形成。立法只是制度的表象,没有了社会价值的支撑,制度容易蜕变成为一个空壳。  相似文献   
25.
法理和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忠 《法律科学》2007,25(2):11-19
情感并非只能是任性的和不公正的,并非不能作为法律价值的终极来源.从中国儒家的传统哲学思想出发,一种"中和"的情感是可能通过修身渠道获得的,它可以称为情理.以修身作为治国根本,实质上是奠定社会形而上的价值基础的根本.情理可从修身中被发现,并进入日常生活的正义认知中.在法律推理中,情理可以弥补现代法律的价值亏空.  相似文献   
26.
郭忠 《现代法学》2006,28(2):61-67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记录”是卢梭提出的关于法律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此,法律权威建立在人民意志的基础上,使法律获得了不同以往的新的权威。正确理解卢梭该命题对我们今天树立法律权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现行刑事诉讼法对举报义务的设置并不妥当。从举报的社会功用层面看,举报虽有着维护法律制度运行,建构制度信任的重要功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破坏人际信任的代价。当举报成为法定义务时,告密行为也同时得到激励,行为人可将自身的道德责任转移给法律,并有可能促使"告密者难题"的出现。举报义务从根本上看,是"德自法出"的秩序模式的产物,它出于对法律制度的绝对维护而忽视了社会自生道德秩序的应有地位,忽视了人性的根本需要。只有把举报视为权利,才能更有利于人性的培育和个体道德意识的成长。  相似文献   
28.
在资源高耗费和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的时代,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无废城市",进而建设"无废社会"意义重大。铜陵市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的建设试点,结合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实践,提出建设"无废城市"的路径:加速完善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源头减废+过程用废"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努力提升危险废物风险防控能力、积极倡导无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9.
中国法理学教材的编写经历过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教材编写理念已逐渐开始从学科建构向人才培养转变。人才培养角度教材编写理念应发生如下转变:从传授知识到启发思考的转变、从知识记忆到能力获得的转变、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从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的转变。要完成这些转变就应当按法理学问题而不是按法理学知识来组织教材编写,以此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形成法理学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30.
黑龙江省肇源县委、县政府,按照干部“四化”标准,把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少数民族干部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安排上量才使用,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为此,今年9月县级领导班子调整时,首先考虑、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干部任职,调整后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五个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占全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