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布拉格之春"这一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事件与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的改革及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同根同源,都是冲击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尝试."布拉格之春"及苏联的出兵镇压对苏联内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苏联反改革力量占了优势,停止了"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它还使得苏联由"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走向了勃列日涅夫的个人集权政治;同时,它使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走向全面保守,空洞的意识形态宣传代替了理论上的探索.苏联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是苏联走向全面停滞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2.
郭春生 《俄罗斯研究》2003,(2):29-35,76
随着苏联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知识分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阶层.但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这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立场,使他们与苏联党和政府之间产生了隔阂与矛盾.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在公开性与民主化的影响下,这种隔阂与矛盾突然间爆发出来,使知识分子成为苏联剧变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郭春生 《理论视野》2007,(11):31-33
十月革命是俄国无产阶级遭受暴力压迫而进行暴力反抗。列宁等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理论,在二月革命后复杂的形势下,适时地选择和平与暴力的手段,最终以暴力形式获得革命胜利。他们没有一味地强调暴力手段,也没有滥施暴力,诟病十月革命的暴力形式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苏联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知识分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阶层。但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这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立场,使他们与苏联党和政府之间产生了隔阂与矛盾。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在公开性与民主化的影响下,这种隔阂与矛盾突然间爆发出来,使知识分子成为苏联剧变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习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思想上警醒起来,牢记"两个务必",坚定不移转变作风,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围绕改进作风,党中央、中央军委先后作出"八项规定"和"十条规定",为全党全军作出了榜样。我们一定要从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改进作风的极端重要性,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取信于民、取信于兵。  相似文献   
16.
1986年越共六大启动了社会主义革新事业,这使越南从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中走了出来,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越南社会主义革新事业的启动及其重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长期担任越南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长征同志.作为越南革新开放的倡导者和创始者之一,长征不仅以巨大的勇气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酝酿了革新事业,而且在越共六大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亲自参与六大革新文件的准备和起草工作,并保障了革新纲领的顺利通过和执行.  相似文献   
17.
列宁时期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主要是继承了第一条道路并形成一种备战体制。战后苏联共产党一直坚持备战体制,未能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根本改革。苏联共产党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纽带,取消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8.
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苏联剧变的原因,有利于深化对苏联剧变问题的认识。对苏联来说,社会主义既是它的软实力,又是它的硬实力。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必须把它放到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苏联社会主义的特征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盲目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20.
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离异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国家与社会职能的正常分离,而是国家与社会矛盾的表现。拒绝对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进行改革导致了矛盾的积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