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结束特别是建国以后,(联邦)德国逐步构建了较系统和完善的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本文通过梳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历程,以揭示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以期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揭示了近现代德国政治教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探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体下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内容,以及政治教育主题的转换、更迭的脉络,力图从本意和实质上准确把握德国政治教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政府和议会十分重视政治教育工作,有一支职业化队伍和专门的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和设在各州的分部、学校政治教育、校外政治教育场所、社会舆论和各种社会运作的手段。德国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政府管理,议会监督和广泛协作的社会运行相结合。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德国的政治教育工作对战后德国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 Giesecke)是政治教育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批判取向的政治教育教学理论(Didaktik der politischen Bildung),不仅在批判教育学中开创了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也推动了当时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的变革.深入研究他的政治教育批判理论,可以为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法、教学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实现了由传统"权威政治"向"民主政治"的成功转型。本文从德意志的传统政治文化出发,梳理了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历程,厘定了其政治文化转型的主要标志,并揭示出其政治文化转型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是美国公民教育领域的智库,承担着生产新思想、提供政策咨询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通过介绍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卓有成效的影响力策略,剖析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如何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形式倍增影响力,实现自身迅速持久的发展,可为我国公民教育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需要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支撑。然而,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力度,资源的配置和发展也很不平衡,尤其是社会性、社区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理论定位资源,是指凡是能为人们所利用并产生效益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所有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性要素,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等资源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魏玛共和国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也是德国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诞生时期,对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本文通过对其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剖析,探询魏玛政治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二战结束特别是建国以后,(联邦)德国逐步构建了较系统和完善的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本文通过梳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历程,以揭示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以期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德国政治教育。曾经历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国民教育”(Staatbuirgerliche Erziehung)、资产阶级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Staatund Volk Bezugspunkte politische Bildung)、纳粹统治的第三帝国时期的“政治教化”(Politische Erziehung)等历史形态。二战以后.鉴于联邦德国政府揭露并深刻反省纳粹统治的黑暗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