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新汉  冯溪屏 《唯实》2005,2(11):4-7
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性又具有非商品性。从文化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和文化生产作用的特殊性上来理解,其非商品性比商品性更为根本。把文化生产的商品性无限扩大,必然会导致精神污染。遵循文化生产的两重性的特点,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问题就是自觉地“知道我们不知道”,于是就体现为主体解决问题的愿望.对问题的意蕴进行再思考,“使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就形成了问题意识.“知识爆炸”对传统的教学宗旨和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现代教学所凸显的问题和问题意识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提供了方向.“转识成智”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转识成智”就是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逻辑设计,在引导学生反思的兴趣中培养能力和提升德性.  相似文献   
13.
坚持立党为公宗旨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人的立党宗旨是与"解放全人类"这一根本目标相关联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系结着:马克思主义的"善"的原则与"真"的原则相统一,科学信仰的可信性与确信性共一体,坚持真理与反对错误不可分等原理.植基于这种哲学基础上的"三个代表"理论,其价值质底内在于为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4.
民谣是一种浅层的社会意识。民谣的民众共同创作性和广泛流传性 ,表明它本质上是民众的社会评价。民谣与社会舆论和社会谣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民谣的重要特征 ,这正是充溢了浓厚安乐意识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5.
陈新汉 《唯实》2000,(2):3-8
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包括舆论、谣言和民谣等。研究民众评价的本质、作用及其所引发的悖论,就能具体地理解民众评价的内在机制。这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社会中的舆论、谣言和民谣,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一、群体、群体主体和民众评价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个人都力图避免孤立状态而聚合为群体,因而,群体便成为个人存在的普遍形式。 群体的形成需要三个要素:其一,共同活动。共同活动的前提是个人的独立活动,个人总是以某一方面的独立活动能力而成为群体的成员。众多个人共同…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底线伦理和党的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既是对社会底线价值观的整合,又是用党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体现,从根本上反映了在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各种矛盾愈益凸显的社会背景下,整个社会对如何做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主体需要、评价标准及其选择──对评价活动机制中一个环节的思考陈新汉评价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于主体范围内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过程。评价活动机制中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主体选择评价标准。主体总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来评价客体,主体选择评价标准就是选择何种主体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越来越显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顾乃忠教授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及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论"[1]标题下接连发表了四篇文章,读后深有启发.本文赞同顾文的基础观点,并努力作些进一步的分析,对其中不敢苟同的观点也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以此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9.
自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以来,理论界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的一个共识是应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进一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就要研究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便从中获得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就是主体如实地反映外部对象,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解决“是如此”的问题。“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规定性(2)。”①“要求”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外部世界“应如此”的愿望;“外部现实性”是主体所进行的物质活动。因此改造世界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应如此”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物质活动,以创造出具有符合人的需要的形式和规定的客体。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主体的观念形态内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观念形态中的“是如此”如何转变为“应如此”;第二,理论具有的普遍性、间接性和抽象性如何与实践活动的现实性、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