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神髓》等经典文献传播史为线索,考证日语和汉语译本译文中的译词衍变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概念"Produktionsmittel/means of production"东渐之初,在日语和汉语中先后对译"生产器具""生产要具""生产要素""生产资本""生产机关"和"生产手段"等术语。五四运动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使用"生产"和"资料"两个日语借词组词,根据十月革命经验以复合词"生产资料"对译俄语"средствапроизводства",并会通英语"means of production",逐步统一为定译词。这一定译词超越了之前的各种译法,深刻把握了生产资料原著概念的科学含义,使之成为囊括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汉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时代寻找一条中国化道路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中国化“化什么、什么化、谁来化”,取决于哪种主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能够实现主题的中国化、主力的中国化和主体的中国化。国共两党的“中国化”主张代表不同的现代化范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中国现代化从片面到全面、从外生到内生、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13.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官方话语系统,转换为民间话语系统。在新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群众通过山歌的创作和传唱,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方式,由书面语汇转换成口头语汇,由政论语体转换成艺术语体,由普通语境转换成日常语境,在话语创新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象美、声音美、生活美,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的积极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靳书君  张小冬 《传承》2013,(6):32-33
党的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本着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的思想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以政治理论为重点并采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干部的头脑、必须以强化执政意识和提升执政能力为重点促进干部素质能力的提升、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并引导干部学会学以致用、必须强化干部培训机构建设并不断完善干部的教育格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并不断改革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者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对象、客观依据、实现机制等基本问题,形成了关于"化什么、什么化、怎么化"各个方面的基本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西方学者分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列宁主义革命意识或斯大林主义极权政治;关于"什么化",西方学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语言结构、文化形式、民族精神、历史条件、社会实践相结合;关于"怎么化",西方学者考察了在日常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国内学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象上强调"四个分清",在客观依据上认同"三位一体",在实现机制研究中侧重"五大环节"。中西方学者相比,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亦有截然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代表整个现代化运动的利益 ,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努力锻造自身成为现代化的工人阶级先进部队。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组织创新是政党全面创新和全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证。在组织创新中不断提高党的现代化水平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思想和实践。社会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的功能载体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基层组织的组织水平、组织形式剧烈重整 ,党在基层的组织形式必须根据社会基层组织系统的新变化而实现多样化、社会化、功能化。  相似文献   
17.
自起源于汉语的"生产"被日本借用,赋予其经济含义,用来表示"财富的创造",以"生产"为第一词素的系列派生词逐步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概念经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马克思那里,成为一个表示经济基础的经济哲学概念,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传入中国,经历了从非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在译词形式上表现为由"生产力"和"生产诸力"同时对译英文productive forces,德文Produktivekraft,最后确定"生产力"为统一定译词。这一定译词超越了"生产诸力"等译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不仅是一个经济哲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productive forces/Produktivekraft概念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神髓》等经典著述传播史为线索,考证日语和汉语译文中的译词衍变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语范畴词Productionsweise,经过英文mode of production,进入日语后,日本社会主义者以之前对译production的中日共创汉字词"生产"为第一语素,先后与"组织""制度""形态""方法"组词,以之对译经典作家生产方式范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使用"生产形式""生产方式"术语,并逐步把"生产方式"统一为Productionsweise和mode of production的定译词,最终生成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范畴。这一定译词超越了此前各种译法,深刻地把握了生产方式原著范畴的精深之处。  相似文献   
19.
靳书君  张小冬 《传承》2013,(8):32-33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学术界发表了不少纪念文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国际国内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等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这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党的主体自觉性规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性.党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方法自觉,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科学国情观和科学方法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贯的科学性、鲜明的民族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