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69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6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能否成立的问题,应将行为事实本身作为考察问题的基础。当只发生一个行为事实,则对该行为事实本身以及对该行为事实所作出的“应该”或“不应该”的价值评判,是不能构造出所谓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的。即便是一个犯罪行为是由两个以上阶段性行为复合而成,即该犯罪行为是复合行为,如果复合行为中的阶段性行为在违反刑法规范的类型上即在刑法规范的违反性上具有“一致性”或“同质性”,则也难以构造出所谓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引起了刑法规范分类的混乱,并在“重复评价”之中叠加着刑事责任。因此,无论从行为事实层面,还是从刑法规范乃至刑事责任层面,所谓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都不可取。  相似文献   
82.
康德的刑罚论和黑格尔的刑罚论分别表达了他们的刑法思想。康德和黑格尔的刑罚论以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报应为理论主线,其理论精髓仍然有益于当今的刑法理论和刑法实践。  相似文献   
83.
现行刑法第20条第3款明确了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行凶"可实施特殊防卫。多数学者认为此系立法的重大技术性失误,但透视"行凶"的语义逻辑与价值,可知该款所规定之"行凶"仍具有较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故不宜废除。  相似文献   
84.
在以往的中国刑法理论中,刑事违法性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刑法学的诸多其他相关问题便没有得到相应的深化。于是,刑事违法性的刑法学地位问题便凸显出来。深入考察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犯罪特征、犯罪构成和罪刑法定原则的相互关系可知,刑事违法性的刑法学地位将在刑法学其他问题的深化中逐步显现出来:刑事违法性是刑法学犯罪论的最高范畴。  相似文献   
85.
刑法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自足性早被视为刑法的精神,但立于刑法真善美,刑法的此三种精神可作另一番新的解读。刑法的独立性在实质上即刑法价值的独立性,刑法的权威性是培养公民刑法信仰所必须,而刑法的自足性则以刑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前提,并包含着刑法的协调性内容。刑法的真善美视角将赋予刑法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自足性以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6.
到目前为止,犯罪是否必有犯罪对象仍在争论之中,而犯罪对象如何体现犯罪客体则少有关注,至于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还无人质疑。犯罪是否必有犯罪对象应从本质与表象的关系等角度给予回答,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犯罪对象已出现"无形物"这一新成员。有犯罪必有犯罪对象,无犯罪对象必无犯罪。犯罪对象对犯罪客体的体现有其特定的前提,犯罪对象体现犯罪客体的途径是状态影响或改变性。  相似文献   
87.
在刑法学中,类型化思维本来是必要的。但是,轻视乃至无视概念式思维容易形成过度类型化思维。刑法学中的过度类型化思维模糊事物的质的区别或事物的界限,而倡导以“量”的过渡来认定事物的类型。刑法学中的过度类型化思维在容易助长过度司法能动主义之中而有着破坏罪刑法定原则和危及刑事法治和整个法治之险。因此,在刑法学中,过度类型化思维需要概念式思维予以节制,以达成概念式思维和类型化思维的并重,从而更好地助益于刑事法治和整个法治。  相似文献   
88.
对于刑法信仰、对话型刑事话语系统和共治型社会管理模式,共识刑法观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整个法制体系层面上,共识刑法观意味着刑法应与法律体系的其他部分,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和刑事诉讼法达成并保持着共识。在刑法实践层面上,共识刑法观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刑法立法环节,共识刑法观意味着刑法规范的实体内容应凝结和体现社会共识,并直接关联刑法立法模式的选择;在刑法司法环节,共识刑法观意味着刑法解释及定罪量刑应照应社会共识,并直接关联刑事陪审制度问题;在刑罚执行环节,共识刑法观直接关联行刑听证制度,并对行刑人性化给予合理的节制。共识刑法观以常识、常理、常情为实际基础,是“刑法学术观”与“刑法实践观”的完全统一,是对常识主义刑法观的响应与提升,从而构成了刑法公众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89.
"西政现象"只有予以"西政精神"的把握,才有实际意义。但无论是"西政现象"的昔日兴旺,还是"西政"今后的再度"雄起",都奠基于"西政学术"。因此,沉湎于"西政现象"背后的"西政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赋予"西政现象"以学术温度,且应将此学术温度化为"西政人"的集体努力,从而使得"西政"在以社会转型为深刻背景的法治中国建设和"中国特色法学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能有突出作为,进而重振"雄风"。"西政现象"的学术温度,是由"西政人"的学术担当性、学术批判性、学术融合性、学术严谨性以及作为集中体现的学术创新性所"供热"的。"西政"的发展谋划和作为工作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都应切中"西政现象"的学术温度。就中国法学的发展创新而言,"西政现象"的学术温度应该且能够具有漫射效应。  相似文献   
90.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尽管国内学界围绕着经济犯罪的概念这一难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交锋,但仍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究其原因,或在于学科边际的模糊,又或陷于研究目的的茫然。立足于划定相似罪种的界限、限定犯罪圈的口径及制定与罪相称的刑罚,刑法中经济犯罪的概念应界定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在市场经济运行与管理过程中,滥用、擅用经济资格与权限或其他手段从事非法经营或管理活动,严重破坏市场经济运行与管理秩序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