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黄钊 《学习与实践》2008,(8):144-150
“问津书院”是一座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我国古代书院。它是先贤以先秦故籍所载为依据确定下来的,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史记》错简,导致有人将问津之地定为“许州叶县”,铸成大错。本文对《史记》错简情况作了系统论证,并对书院的文化价值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对书院复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2.
当代思想教育应当正确对待传统思想教育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思想教育应当怎样对待传统思想教育成果?这似乎不应当成为问题,因为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导师和我们党的领导人早已给予了明确的答案。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的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毛泽东也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江泽民同志  相似文献   
23.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实际上指明了当前加强道德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认真领会,努力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24.
建国六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绩。但面向未来,高校德育必须开拓新的视野,谋求新的途径,开创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敢于和善于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这既是德育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提高现代德育有效性的重大措施,也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5.
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件大事。它不仅表明我党已把公民道德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而且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道德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新阶段,同时也赋予了广大公民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必将对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以德治国”和文明进步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纲要》内容非常丰富,思想极其深刻。  相似文献   
26.
2009年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大学生秋游野炊来到宝塔河沙滩.约二时许,一名女学生发现两名少年不慎坠入江中,当即大声呼救.在场的十五名大学生,从相距一百米远的地方跑步赶到出事地点.为了抢救两名少年,他们连衣服鞋袜也来不及脱,就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凉的江水中,在水中结成人梯,撑起生命的链条,将两名落水少年救上了岸.最后,终因体力不支,一些人被卷入浪涛中,其中陈及时、何旭东、方招三人不幸殉难.看了他们英雄事迹的报道,一方面,我为三名英雄大学生的牺牲,感到无比悲痛.  相似文献   
27.
论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的卓越贡献黄钊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战略任务。这个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如何发展,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图能否变成现实,关系到我们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能否...  相似文献   
28.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任何道德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能,那就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以保证社会的人们和谐相处,共同谋求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儒家道德作为我国传统道德的主干,留下了许多  相似文献   
30.
黄钊 《学习与实践》2007,(4):136-142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有强烈的尚“道”意识,强调尊道、闻道、学道、修道、得道、传道、循道。但具体到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对“道”的理解,则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从实质上看,“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模糊哲学范畴,正因它模糊,所以各家各派都可以对之作出自己的阐释。以儒、墨、道、法四大学派而论,其所持的“道”,都有其特定内涵,值得我们作认真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