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8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年前,电视系列片《河殇》放映后,曾经引起观众的关洼,并围绕它展开了讨论。一些评论者把它捧得很高,说什么“一部《河殇》,不仅证明一个具有独立学术意识的精英文化群体已经形成,而且展示了他们对民族命运独立思考的结果”,“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还没有人这么深刻地去分析、观察过我们民族通盘的历史”,开始了“五四”以来的“第二次启蒙运动”,等等。如此溢美、吹捧,实是很罕见的现象。但是,也有评论者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对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观念等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尽管这些意见是善意的、委婉的,也是中肯的,不料却惹了麻烦,遭到了不应有的尖刻的嘲笑、挖苦,甚至被围攻,被调查来历。侈谈“民主”的“文化精英”,原来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老虎屁股摸不得,显出了霸气十足。事实上,这场讨论并没有真正展开。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史学会、全国台湾研究会发起,戴逸任编委会主任、陈孔立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由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近读此书,感觉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究台湾历史的论著为数不少,但从远古一直写至本世纪80年代末这样系统全面的台湾通史,这是第一部。 近些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台湾历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迄今为止,在台湾史研究方面,已有数十  相似文献   
13.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之展开。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今天,在新世纪的曙光即将来临的时刻,重温前人这段奋斗、探索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一、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的广泛传播,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的学说。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曾对马克思的学说做过零星的介绍。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当欧洲的…  相似文献   
14.
在史学领域中,如何总结好以往的经验教训,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引向深入,这是新老学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这里发表的是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提出的见解,供大家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逝去的二十世纪,是中国从屈辱到崛起的世纪。前半个世纪,中国遭受资本主义的侵略、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蒙受了奇耻大辱。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慨,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官本位”、“钱本位”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本位”、“钱本位”与“人民本位”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内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官本位”则是指以官为本,把官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封建“官本位”的核心是官与权的结合。一个官从生理构成上看,并不比普通老百姓特殊;从学识上讲,也不一定比普通的学者高明。那么,他的权力到底来自何处?只能来自他的官职。“职者,值也”,一定的官职都有相应的权力,官与权是统一的,有此官则有此权。权又与位有密切的关系,在位则有权,不在位则无权力。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而五四运动则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这些科学论断,早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我国人民的共识。近年却有一些人出来否定和责难。他们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说成是五四运动的传统和五四运动的精神,指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这一传统的中断,还说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断裂”。这股翻案风是对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18.
中国走向共和,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显得有些遥远,但这场历史性巨变对中国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不了解它就很难了解今天中国的由来,以至人们至今依然时常回顾它,谈论它。谈论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场历史性巨变的到来,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大浪潮的到来,如果不具备客观的历史需要,没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任何人都无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把它制造出来。那么,将近一个世纪前的这场历史性巨变是怎样发生的呢?为民族生存寻求出路上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之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丧失了独立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相似文献   
19.
并非孤立的现象龚书铎上海外滩公园门前有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在旧中国确实“在国人的脑子里种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日战争期间,我读初中,老师在课堂上也给我门讲过。没料想,叶至会日,竟有人为之“翻案”,说什么根本不存在这块牌子,是新中国建立后,“...  相似文献   
20.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既是对前人的纪念,也是对后人的警醒.记住历史,彰往以察来. 然而,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能记住这段历史.最近看到河南的一位读者给一家报纸的信中说:"有消息说,北京近一半的人不知道‘七七事变'是哪一年,每年的‘九一八'都会有一些商家大搞庆典活动,因为‘九一八'就是‘就要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