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66篇
法律   255篇
中国共产党   73篇
中国政治   119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18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61.
农户小额贷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有效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制度和政策支持、增加农户小额贷款资金供给、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完善农户小额贷款担保体系等方面提出解决我国农户小额贷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62.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各根据地的建立,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成为各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各根据地的农村文化,以民主和抗日为主题,适应了全国占主导地位的抗战文化。抗战时期的各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对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华民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63.
两岸社会统合趋势下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两岸社会统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然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走向却呈现复杂的变化。考察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转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入手。除了在政治层面透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之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洞察影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社会心理背景。同时,透过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乃至心理的分析视角,全面把握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多维脉络,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在政治层面着手之外,也应从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调动社会、文化、历史层面的各种积极要素的全方位支持,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764.
中国特色反贫困的基本特点及完善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特色反贫困的基本特点是政府主导、开发扶贫、改革开放、社会参与、国际合作,中国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发挥市场作用不够、人力资本投资不够、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不够、对反贫困质量重视不够等问题.完善我国反贫困政策,必须促进政府主导反贫困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加快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探索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形式,提高贫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政府与NGO反贫困互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6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构的新视野不仅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明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内核,而且必须批判继承人类共同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遗产,同时必须依据于我国当代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整体文明的现状,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逻辑和现实取向。  相似文献   
766.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SKI)阻抑肾小球硬化(GS),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部分作用机理,为SKI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技术,观察SKI对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GMC0自分泌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结果:SKI及其含药血清明显抑制自分泌ET-1,促进其自分泌NO,有量效依赖性;与肝素合用,协同抑制GMC自分泌ET-1水平。  相似文献   
767.
我国民法将监护作为补足自然人行为能力之手段,导致监护被行为能力侵蚀和遮蔽,于功能上由关爱走向限制。法律剥夺被监护人进行民事行为的自我决定权,致使被监护人不得不托庇于监护人。《民法典》引入意定监护,本为克服法律整齐划一规定之不足。但由于与行为能力挂钩,意定监护困顿于监护人选择的狭窄视角,极大地减损了功能矫正力度。解开意定监护功能异化之结,需要找寻在不违背基本法理情况下将意定监护与行为能力脱钩的办法。通过目的解释,经由解释论路径重构行为能力与监护关系,使意定监护回归本人利益保护这一立法目的,系可行的路径。对《民法典》第28条和第33条作目的性限缩,将其限于自然人行为能力欠缺情况下监护的适用;而将行为能力非欠缺时的监护,视为一个立法未予规定之悬而未决的问题,通过运用民事法理和适用民法基本原则进行调整,系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