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99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313篇
工人农民   165篇
世界政治   256篇
外交国际关系   949篇
法律   3491篇
中国共产党   1232篇
中国政治   3042篇
政治理论   720篇
综合类   31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551篇
  2012年   628篇
  2011年   866篇
  2010年   1124篇
  2009年   1243篇
  2008年   1137篇
  2007年   1390篇
  2006年   1325篇
  2005年   1025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366篇
  2002年   512篇
  2001年   413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城乡统筹是党中央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工作,它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为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城乡统筹的深刻内涵,找出城乡统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创新的精神,搞好城乡统筹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992.
立法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进行充分博弈,其结果是形成某种利益均衡状态。立法及其所维护的利益均衡状态应当符合公正的要求,即体现立法公正。然而,利益均衡仅是实现立法公正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它在某些情况下与实现立法公正相冲突。为此,应该通过充分赋予并保障各利益主体政治自由、缩小他们之间的实力差距等措施来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993.
王德军 《学习论坛》2007,23(3):11-13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需要研究和认识人的“根本”。人的根本在于人的生存不同于物的存在,人是一种具有多样性需要的存在,人的生存是在自然物质存在基础上的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使人能够活着,还要满足人的社会政治需要和文化精神需要,使人能够活得有尊严和有意义,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94.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关系视为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概括,既是批判地继承以往实践观的结果,同时它本身又呈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以往传统哲学实践观的超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95.
以电子政务手段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网络并联审批虽然极大地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但因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参与部门缺乏内在的动力以及其他客观条件制约,实际效果离预想状态还有不小的差距。可以考虑以一种“模块化预制”来提升网络并联审批能力。“模块化预制”要遵循抓大放小、一事一议,首办负责制,利益均沾,特事特办等原则,发挥信息化对跨部门业务并联审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转型发展”都是中国社会发展必然要展现出来的基本形态特征。各类利益关系的交互作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调整,充分凸现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杭州市信访局在信访工作实践领域,针对矛盾纠纷和疑难信访案件的有效化解,坚持克难攻坚,成功地探索和实施了“三色预警”的管理机制,富有鲜明的制度创新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一管理机制得以生成的背景因素和建构依据,概述了其基本内容及运作特点,阐述了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而显现出来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97.
新中国6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发展观的变迁史。从毛泽东人民发展观到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观的提出,再到江泽民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可持续发展观以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沿着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到重视社会发展,继而关注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直至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演进和深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998.
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40年间,陈云不下数十次到杭州。尤其是从1977年起,他每年春季都要到西湖小住,长时几个月,短时几十天,大都是3月来,5月走,有时春季不来秋季来。他把杭州作为他的第二个家。  相似文献   
999.
2008年岁尾的一天,我按照约定,准时叩响了著名诗人、词作家石祥位于首都西郊北京军区干休所的家门。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地把我让进客厅,伴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我们的,交谈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改革的实质,是以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作为社会转型动力并寻求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场深刻体制变革,其典型特征体现为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并建立在特有的中国国情基础之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证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需要密切配合,协调推进.既要民主,又要权威;既要自由,又要集中;既要变革,又要稳定,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面临的最深刻的矛盾.能否有效协调这些矛盾,是对渐进式改革的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