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6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弊病日益凸现。克服弊端的对策是:强化户籍管理基础性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加快户籍管理立法步伐;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从以户口为中心的静态管理逐步向以人为中心的动态管理过渡;提高户籍管理科技含量等。户籍制度改革呈现渐进性、步骤性和非物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2.
广义犯罪现场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义犯罪现场论认为,犯罪现场的本质是证据,犯罪现场的内涵是有关联性的证据的集合。犯罪现场是一个随着犯罪演变而不断发展的概念;犯罪现场不一定是有形的;犯罪现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犯罪现场既是侦查的起点,更是侦查的终点。  相似文献   
93.
论行政合同的概念和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合同已成为现代各国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职能的新型方式,能产生行政法上的效果,是一种行政行为,同时具有行政性和合同性。  相似文献   
94.
游涛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1):129-133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现状、特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95.
当代西方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社会主义流派中,对政府角色的定位各不相同;在同一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不同阶段,对政府角色的理解也在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着变迁。探讨其中种种差异,对于我国现阶段政府的重新定位、职能的转换等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6.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问题,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的领导核心都始终坚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民主理论,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97.
认真、细致、全面、系统地对命案现场进行勘查与检验,是侦破命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有效地对各种命案现场中提取到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和运用,不仅可以确定整个命案案件的性质,据此判断出"当事"现场是否为第一现场,确定犯罪嫌疑人在整个现场中的作案过程,还可以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或区分犯罪嫌疑人的主次,从而为侦查破案提供必要的方向和范围,为诉讼审判提供强有利的证据价值。  相似文献   
98.
论ECFA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乐 《岭南学刊》2011,(2):86-90
从中国的国家历史和主权角度以及从现有的法律制度出发,并对比CEPA,可知ECFA在两岸均为法律,其性质为国内法。因此,两岸共为中国主权的内容,中国的主权也需要两岸的平等参与,ECFA正是作为政治和经济的适配手段起到提高台湾对中国的国家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经过心理测试,嫌疑人主观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已不同于测试前。准确而清晰地把握这种差异性的变化,结合由心理测试所获得的嫌疑人心理信息,选择合适的审讯策略和技巧,会有效地瓦解嫌疑人拒供的心理防线,促使其作有罪供述、交待案情,提高案件的侦破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0.
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进行姑息性照护,而非治疗性照护,关注的是如何减少临终病人痛苦,不以延长生命为主要目的。现代人权理念的内在要求、社会契约论对弱势群体的当然保护、法的效益价值的现实体现,是临终关怀正当性的法理基础。临终关怀具有充分的宪法依据。临终关怀必须依法进行,以确保患者的权利不被剥夺。在刑法上,临终关怀属于"正当行为",但要防止以临终关怀为理由而实施的遗弃罪和不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罪,同时防范其他犯罪。在民法上,要规范临终关怀的决定主体、实施条件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