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27篇
工人农民   67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1篇
法律   610篇
中国共产党   185篇
中国政治   536篇
政治理论   164篇
综合类   14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308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3 毫秒
201.
货币犯罪的法益既包括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又包括货币的公共信用;货币犯罪中原则上,伪造既包括伪造也包括变造,伪造既包括有形伪造,也包括无形伪造;变造既包括有形变造,也包括无形变造;刑法总则第十四条关于犯罪故意的规定决定了货币犯罪行为人对“货币”的性质均应当明知;持有假币罪过重的法定刑设置违背了持有型犯罪的法理。  相似文献   
202.
魏玛宪法和“五四宪法”在结构和内容上的相似性决定了两者在宪法史上的突出地位,但两者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以及本国特定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渊源又注定了二者的共同致命缺陷:躯壳和灵魂不协调,也必将以悲剧结束。  相似文献   
203.
法的价值表现为客体的法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目的的满足与实现,它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客观性与主体性是法的价值的两大特性。法的价值的客观性来源于客体存在、主体需要的客观性,表现为价值实现状况的客观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法的价值因主体而异,但并不表现为价值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20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转折时期。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旗帜,坚持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各项事业的创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应对挑战中倍加珍惜党的团结。  相似文献   
205.
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股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减少的原因、方式、影响、程序、效力与后果进了分析与探讨 ,以期在理论与实务上对完善我国注册资本减少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6.
税收刑事立法比较与我国税收刑事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各国税收刑事立法进行比较和对我国现行税收刑事立法缺陷评析的基础上 ,我国的税收刑事立法应进行如下完善 :取消偷税罪的列举式和数额加比例式的立法方式 ,采取列举加概括式和单独数额式的立法方式 ;增设抗税罪的单位犯罪 ;增设税务代理人偷税犯罪 ;对于发票犯罪 ,按照行为方式的不同来构建法条 ,以压缩罪名。  相似文献   
207.
论江泽民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结合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 ,在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战略发展目标、战略思维、战略政策选择和领导保证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 ,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8.
试论西方哲学中的“常识”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识"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普遍性、直接性、明晰性的品格,其内容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实践哲学的各个方面,因此成为西方哲学中被经常讨论的话题.结合对英国古典经验主义、苏格兰常识哲学和批判的常识主义等对"常识"概念的研究表明,它在西方哲学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加强对"常识"概念的研究是我们对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应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9.
按照江泽民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10.
周大鸣  杨小柳 《思想战线》2004,30(1):107-1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文化的复兴、乡镇企业的崛起、乡政村治的建立等等导致了乡村权力结构中包含的具有各自利益需求和交换关系的主体--国家、基层政府、社区组织、乡镇企业、村民等等--不同身份特征的获得,并决定了他们有可能占有的资源及其相互的利益关联.对11省14个村庄的调查和比较,再现了转型期乡村权力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