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9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7篇
工人农民   48篇
世界政治   7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4篇
法律   1390篇
中国共产党   419篇
中国政治   858篇
政治理论   196篇
综合类   111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407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453篇
  2006年   496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中美警察教育训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教育训练是警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由于中美两国政治制度与国家结构形式不同,两国的警察教育训练存在明显的差异。比较中美警察学历教育模式、训练模式及其训练的组织实施,可以发现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可资借鉴。我国警察教育训练制度正在进行改革,一些承担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开始把重点转向职业教育,但在警察教育训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我国警察教育训练制度的优势,有效避免出现西方国家警察教育训练制度的不足,还需要在深入研究西方国家警察教育训练制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2.
莫光辉  祝慧 《中国发展》2009,9(3):31-36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度转型进程,当前中国农村组织结构与农民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该文基于社会学的理论维度,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着力从组织功能视角深入探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问题,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3.
童潇 《实事求是》2009,(1):23-26
社会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客观(物)和主观(人)双方双重建构的产物。因此,忽视主客观其中任何一方都将使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产生局限和偏差。在这个意义上,社会问题的消解策略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解决主观建构的意识性,另一方面解决客观建构的存在性。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和展开社会控制和管理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社会工作为社会问题治理提供了新的诉求渠道。  相似文献   
174.
信息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使得经济学理论及经济观也随之变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纳入到经济学的视野和信息经济观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出现了经济信息主义的倾向,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5.
理性看待现金分红新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7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分红新规中的分红要制度化等规定意味着管理层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机制,打造理性市场和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的决心.但新规定还存在诸如分红制度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只对需要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加以限制等诸多问题,应在实际操作中加以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6.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所构建的一般案件"一裁两审"、特殊案件"一裁终局"的裁审体制是对我国原有制度的重大修改,该法确立的分类处理机制以及对仲裁机构资源的整合必将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如何在受案范围以及程序衔接上理顺劳动监察与裁审体制的关系,也是在理论及制度上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7.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现有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趋于全面,实证调研分析显著增加。然而,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的研究也存在不足,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应从更广的学科范围、充分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重点包括: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宏观背景进行深入、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现行政策进行评估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定位和制度设计的前瞻性、统一性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群体之间及新生代农民工内部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8.
拐卖儿童犯罪摧残儿童及其家庭,与新时代平安法治中国建设相悖,如何遏制问题再发生意义重大。我国的"反拐"工作在持续紧抓,但发案仍有增量,源在存有拐卖儿童的犯罪市场,且该犯罪市场"供需+利益"链条完整,更为重要的是,实施拐卖儿童犯罪成本与收益悬殊。为根除该问题,应从近年所发生的拐卖儿童事件切入,以犯罪经济学为剖析视角,构建成本—收益模型,深挖问题行为背后的经济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该犯罪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9.
Xufeng Zhu  Hui Zhao 《管理》2018,31(4):721-73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mplicated triangular architecture among innovation diffusion, fiscal recentralization, and authoritarian welfare regimes. We argue that local governments' adoption of innovative welfare policies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central authorities who tend to recognize spontaneous local innovation by releasing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ignals. During the era of fiscal recentraliz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hinese Tax‐Sharing System Reform in 1994, cities with higher fiscal dependency are more likely to behave innovatively by adopting a new welfare policy for potential fiscal transfer rewards.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recognition of this innovation stimulates cities' adoption but would reverse the effects of fiscal dependency because of the loss of the “innovativeness” of the adoption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superior authorities. We test our theories on the dynamic diffusion with the case of China's Urban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Assistance system, an urban poverty‐alleviation policy implemented fully in 1999.  相似文献   
180.
Ting Gong  Hanyu Xiao 《管理》2017,30(3):387-405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isomorphic pressures on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a field that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explored and explained. A critical issue, on which this article focuses,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isomorphic pressures translate into homogenous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across organizations. Drawing on the case of extravagant position‐related consumption in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we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isomorphic pressures, how they come to have an impact, in what ways they are manifested and how they are sustained. We find that institutionalized isomorphic pressures may create informal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in contradiction to formal legal norms. We further analyze the endogenous dynamics behind the formation of isomorphic pressures, which are deeply embedded in the complex web of Chinese bureaucratic relationship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65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government officials as well as relevant government documents and media accou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