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司马牛 《前进》2006,(7):55-55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断言,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于是,他们开出了加强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的药方。这也确实不失是一剂济世良药。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同志概括的“八荣八耻”,通俗易懂,人人明白。不少人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明白得很,可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往往是非不分、荣耻不辨了。个中原因,说到底无非是私欲作祟。细想想,凡是…  相似文献   
12.
田黎明的人物画中充满阳光、空气与水,他用温文尔雅的方式,单纯、宁静的语言,创造了一个充满阳光和水分的干净世界,让现代人疲倦的心灵得到快乐和休息。我们看他的画,就像一个人在清凉的风中悠闲地散步。在他的画中阳光不仅起到了分布明暗结构位置、渲染气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光与影的变幻与覆盖之中,使我们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一体,咀嚼自然的勃勃生气,获得一种透明清澈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3.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年来,“以人为本”不仅是各类文件、领导讲话和媒体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也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但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算做到了“以人为本”?不少人其实并不了了,甚至有人以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中心,以个人为目的,其价值取向只能是以个人利益为归属。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心理上患得患失,工作上怕苦怕累,生活上贪图享受,作风上损公肥私……却振振有辞地归结为“以人为本”。如果说这不是有意曲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至少也是对以人为本的一种误读。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4.
人类之所以能抵御那些危害健康的细菌、病毒,进而战胜病魔,正是得益于人体内部与生俱有的因子(白血球)一次次与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同样,我们每个党员要保持先进性,抵抗住各种政治病毒的侵蚀,就必须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批评是提醒,是警示,是纠正错误缺点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武器。但是近些年来,在不少单位和部门,党内严肃认真的批评已经“拜拜”,就是一般规劝式、提醒式的批评也不多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那种不痛不痒,软绵绵、甜丝丝的使被批评者听了像吃蜜糖那样十分舒服的“批评”。有人说这是“批评的退化和异化”,我以为这话说得很对。细想…  相似文献   
15.
“攀比”一词,或许因为大多用于贬义,使得不少人对它不感兴趣。其实,所谓“攀比”,无非是“援引事例比附”之谓(据《现代汉语词典》)。“援引”什么“事例”相比较,不仅大有讲究,其结果也往往大相径庭。像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 1980年她16岁时,面临“留藏还是返沪”的人生选择。举棋不定间,祁爱群“攀比”了自己的父亲——一位  相似文献   
16.
司马牛在1月30日的《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我一生只做一件事"。这句话,已故翻译家草婴说过。在他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尽管历经坎坷,但于译事时时念兹在兹,先后独立翻译了  相似文献   
17.
慎己所好     
正有清一代,皇帝吃个饭、用个膳,讲究也是蛮多的,其中就有"吃菜不许过三匙"的家法——皇帝如果吃哪道菜一旦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菜立马就被撤下,而且十天半月之内,即使皇帝再想吃这道菜,也不会出现在膳案上了。对皇帝定下如此严格的家法,据说是因皇帝的饮食嗜好也是"核心机密",不能为外人所知,再亲近的人也不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韩复榘审案,审理一个偷鸡的,一个偷牛的。 韩复榘最终判偷牛的释放,偷鸡的有罪。  相似文献   
19.
看到一份材料,说的是某地一女社员抛却亲夫及三个子女,与他人通奸的事。其亲夫发觉后,多次好言规劝,可奸妇劣性不改,愈演愈烈。其夫忍无可忍,告到司法机关,可是无人受理,说什么“通奸不为罪”,不好处理。于是其夫伺机捉奸,捉奸不成,而反被奸夫奸妇毒打。丈夫羞愤交加,冤恨地带着三个子女投井自杀了。案发  相似文献   
20.
司马牛 《实践》2006,(7):47-48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说这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对此,他们认为应加强对国人的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