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53篇
中国政治   65篇
政治理论   30篇
综合类   4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化保守主热度:★★★★观点与主张: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在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基础上吸纳、融合和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强调互动教学的呼吁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些教师滥用、乱用、错用互动教学,从而使教学互动走进了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正>在塔河人的记忆中,有个日子让他们刻骨铭心:2010年12月16日。这一天,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从此,塔河县逐步停止商业性采伐,发展替代产业。刻骨铭心的背后是转型的阵痛——停伐之后,贫困家庭数量猛增、职工收入大幅减少,党员干部特别是贫困党员在转型过程中迷茫不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塔河县经济社会发展能否顺利度过转型期。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软实力建构与中国和平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但是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紧迫任务,更是落实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我们只有自觉建构文化软实力,才能确保未来中国改革的方向,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邹广文 《理论视野》2012,(11):10-12,20
从哲学的学科定位来看,哲学所有的致思与努力都要围绕着"人"来展开。而人作为灵魂与肉体的二重性存在,身居经验世界却憧憬着可能世界。人在向可能世界的进发过程中,谋求着三个基本向度——完整性、根本性、理想性。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健康发展质量的核心标准。所以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的重要议题,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性文化在经历了引进、消化与吸收之后,今天有必要开启"中国化"的文化创新时代。笔者认为,我们应立足于当代世界文明的发展视野来检视中国现有的精神文化资源,并面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凸显的文化问题,面对当代人类所共同关注的文明发展问题,作出富有启示性的回答,进而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基于这一价值诉求,我们组织了"中国文化发展模式与新理论"论坛,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阐释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邹广文 《人民论坛》2012,(12):32-33
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的时代内涵,而将其教条化与狭隘化。于是,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内涵被误读,实践的重要性被过度凸显,理论的意义被人为弱化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类群体的基本生存与延续,我们通过治理与修复,使这一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内在的创伤、文化的失范乃至精神的移位,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善的。因此,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呼唤,必须包含着对文化复归的期冀。  相似文献   
19.
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广文 《理论学刊》2007,2(3):58-61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文化管理的理论诉求与实践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管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理念上已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高级层次。文化管理者要身体力行,要注意“以文化人”,自觉培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