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文学家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我年青的时候,有一次希望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寻找一首合意的爱情诗,但翻了好几本诗集都没有找到.除了红楼梦外,满眼所见无非是一见钟情,来不及谈情说爱,当然也就满足不了我的情景要求.<水浒传>和<金瓶梅>里均有情爱的描写,也有一些叛逆性的两性关系,但那里没有现代观念.我后来明白,两性之爱,虽然代代都有,但真正的自由恋爱,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浪漫的爱情,在欧洲是骑士的偷情,在中国是落难公子中状元,私订终身后花园.各种文化的影视作品,对爱情的审美情趣也各各不同.所以,爱情只是永恒的题材而不是永恒的主题.解放后,中国打破了父母包办婚姻,在大城市中,自由恋爱占了主导地位,而农村地区,相亲式成为主流.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爱情与婚姻的观念和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42.
对于股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关方面首先应该予以认真的检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救市不救市的问题,也才能在今后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相似文献   
43.
尤其是长期的和平发展。使得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仍有蔓延的可能。小沈阳的娘娘腔受到观众的热捧,是否与这样的国民性有关呢?  相似文献   
44.
<正>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把教育的改革放在优先地位,以教育的改革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的改革创新。上一世纪中国的改革,是从教育开始的,也就是从政府到民间,以废除科举制度为前提,兴起了一个开办新学的热潮,  相似文献   
45.
黄炎培是近代中国一位杰出的改革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民间事业的领袖,一位热烈的爱国主义者。但长期来,对黄炎培的评价不公,其莫过于“地主阶级代表”说。教育史研究者认为,邹韬奋、陶行知在社会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作为  相似文献   
46.
<正>我们既然不能追随资本主义,就应该在教育领域首先进行创新,用教育的创新推动全民的全面创新。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和平发展战略中,本是三位一体的。目前,我们正在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但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重中之重,仍然是教育问题。因为这一切的关键,还是人的问题,人的素质问题,13亿中国人的素质问题。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普及,还是  相似文献   
47.
行路难     
解决城市细节缺损问题,是否可从整顿交通秩序开始,由此提高公民的素质?此举一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可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于国于民都好处极大。  相似文献   
48.
<正> 北大教授王铭铭剽窃事件,作为学术腐败的典型事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这一事件,反映的不仅仅是学风问题,还反映出中国学术界创造思维动力不足的严重问题。王铭铭剽窃的竟是自己的翻译作品,也就是他学习的学说,排除剽窃的成分,他的作品也  相似文献   
49.
历史学专业,应该考察历史事件的自然流程.戊戌变法,是在王朝崩溃时期,希图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一场稚嫩的启蒙运动.中国因为自大,文化保守,缺乏现代化变革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储备,维新派因为国家危机仓促上阵.革命派与维新派是孪生兄弟,和平改革和暴力革命,在他们之间多次互相转化.他们的现代化知识很幼稚,也很可笑.他们在士大夫中间的动员,既无法挽救一个王朝的崩溃,也无法完成国家的整合.整个社会重士轻商的风气没有改变,现代工商业也没有发育壮大,自然难以依靠现代化转型完成国家的整合.这是一个自然的流程.  相似文献   
50.
<正> 最近,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应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率团访问大陆,国共双方达成了历史性和解,开创了历史新局面。连战先生在演讲中,一再强调了反对台独和确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事实上,国共双方,尽管因为政治路线的不同,导致了战争,但是,国共双方在秉承中国大一统的文化观念,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在此有一件历史的公案应该予以澄清。1949年的国共和平谈判,社会上盛传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造成中国的南北分裂。无论国内外是否有人有此意图,但作为李宗仁指导、张治中执行的谈判原则,"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