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苏共亡党过程中的领导干部因素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共亡党已经20多年了,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留给世界的教训可谓沉痛。其历史教训主要在于:苏共中央主要领导干部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背离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高级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丧失并腐败变质,等等。深入剖析这些深层次原因,吸取其教训,对于我国当前及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继东 《前线》2015,(2):15-17
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全球化的影响都是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这种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层面。全球化大潮是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这就决定了全球化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力度不断加大、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也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更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冲击,对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形成了巨大挑战和考验,对领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政党固有的政治本性和根本特性,严格的党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特征,也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和升华。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非常重视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并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一直非常重视党性问题,而且多次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澄清了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认识上的误区,有力的统一了全党思想、凝聚了全民力量,更好地团结一致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文献不仅标志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确立并特别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重要原则,并开启了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的宏伟篇章。这篇光辉文献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历史性著作,更对新时代沿着正确道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社会道德状况究竟如何?应该如何看待美国的社会道德状况?从历史事实和数据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非人的、剥削、奴役、依附、残酷、见利忘义、腐败、卖淫、金钱关系、私利、苦难、非自愿的"等道德问题,在美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美国道德的历史和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的“三个自信”成为思想界、理论界的一个热词,也成为对各民主党派、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一、苏共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缺乏甚至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最重要原因从赫鲁晓夫开始,到勃列日涅夫,尤其是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苏共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不仅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没有为之献身的精神,甚至背离并最终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在顺境时忘乎所以,在逆境中失望消沉甚至迷失方向,领导干部的信仰迷失成为导致苏共亡党的最重要原因。苏共的教训警示我们,共产党领导人的信仰和德才对党的建设非常重要。如何保证党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信仰坚定的党员手里,  相似文献   
18.
古田会议提出和正式确立的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原则,对于在新时期应对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局面、搞好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真总结和分析思想建党原则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直面和应对"去意识形态化"、"普世价值"论、"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的挑战,也对搞好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人体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所需时间,是指被鉴定人从受伤之日起到鉴定人发出鉴定文书之日止的时间,目前我国对此尚无明确的法定时限,因此,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损伤鉴定所需时间与办案期限发生冲突的现象,办案人员往往采取改变强制措施或退查案件等被动办法来弥补损伤鉴定所需时间,给办案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引起当事人或群众误解。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粗浅分析,并建议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20.
朱继东 《中国人大》2009,(21):29-29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征集更多地方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而且可以提升兵员素质、促进部队战斗力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军区某步兵旅旅长夏世富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