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最近以来,在“吃艾滋病饭“的圈子里,有一些人、一些组织和一些项目,堂而皇之地提出了一个口号:“要把青少年的性行为降下来!“而且一个个煞有介事的项目开展起来了,一大批白花花的银子已经投进去了.……  相似文献   
22.
本文基于2010年对14~17岁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包括19.5%的校外少年。数据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出发,考察当今中国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对于多元社会性别认同与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认同;从心理与行为两个层次的六个角度展现他/她们的"同性恋取向程度"。然后针对常见的社会偏见与认识(刻板印象),分性别地分析性别气质、异性交往等因素与"同性恋取向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问卷中体现多元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尝试,通过高质量实证数据的展现,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少男少女们的多元性别成长现状,挑战社会偏见,期待目前的性教育能从正面的态度积极地、主体地看待少男少女们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23.
借鉴布迪厄的反身社会学思路和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分析,对性暴力的社会学研究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性暴力的概念构成具有明显的法理化烙印;在性意愿的维度上强调"同意"而忽视"需要";在性意愿的分类上强调"二元"而忽视"连续体"。法律逻辑的主导地位源于社会的法治化及法学地位的上升。为了突破法律逻辑的主导地位的限制,性暴力的社会学研究需要考察性暴力的日常知识与应对实践,把法律逻辑所排除的内容重新纳入视野。  相似文献   
24.
性的人权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的人权道德是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个体在性方面的表现或选择归根到底是一种“权利”。传统性道德在国家(社会)权力、完整人格层面解读“性”,蒸发了个体性权利。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整体变迁,中国人主宰自己摸索出情感方面的人权道德,表现出对个体权利的逐渐回归。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说,性的人权道德应该是以自已的权利为前进动力,以对方的同等同样的权利为前提,以不侵犯所有相关者的个人权利为界限.以爱情为主导去从事一切性方面的活动。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如果双方之间或者双方与其他人之间发生了权利方面的冲突,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寻找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中间界线,达到“没有受害者”的境界。  相似文献   
25.
当今的中国,究竟有没有地下“性产业”,能不能设置“红灯区”,如何看待“性产业”,“禁娼”能不能成功,请看本文专家认真的调查和权威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