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威,权威的生成离不开信念支撑、规则尊崇、裁判者信奉、仪式膜拜、成本考量和强制程度,它们在纠纷解决机制的权威形成和延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塑造或破坏一种纠纷解决机制的权威必须从各种要素着手,尤其是要根据不同要素在权威生成中的不同作用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2.
分段执行是近年来司法改革的产物,推行该举措利于执行工作廉政建设,利于提高执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利于执行工作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利于提高执行工作的公信力。但分段执行在实施中面临着责任不明、执行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模式不清晰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制度规范,有序推进工作。各级法院领导要强力支持,做好分段集约执行流程节点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加强统一规范,细化流程管理,合理调配人才,改进奖惩机制,强化执行联动,使分段集约执行工作模式能够实现质量、效率、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3.
王亚明 《唯实》2014,(3):61-63
<正>2013年3月,南京市委办公厅转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邀请十万群众进法院"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意见明确规定,2013年,南京市两级法院将邀请10万名以上的群众走进法院旁听庭审,且全年旁听案件不少于1万件。"十万群众进法院"活动的开展,既是法院主动开门司法、司法公开的举措,也是贯彻中央开展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因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24.
修改后的《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适用&lt;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gt;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已就离婚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探视权及抚养义务进行了规定,但忽略了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监护权的保护及对监护职责履行的监督。  相似文献   
25.
邓小平的"不争论"是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提出的。其理论内涵是: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针对传统习惯势力和小生产势力影响很大的现实,积极稳妥地实践,开创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不争论"的提出,充实了邓小平的重要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排除了"左"倾思想的干扰,有效应对了传统势力和小生产势力,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6.
调解与审判合一,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优点.但正是因为调审合一有着明显弊端,我国古代司法向近代变迁时呈现出调解游离于审判之外的态势.这是利于依法治国及彻底解决纠纷的因素,值得在当代司法中借鉴.  相似文献   
27.
陪审制度主要有两种不同模式,即陪审团模式和参审制模式,两种模式在制度运作、审理范围和审理成本、文化传统上有很大的不同.对我国来说,借鉴英美法系陪审团制度的优点,克服参审制的弊端,可以从九个方面借鉴域外的陪审制度,进一步推进庭审的实质化,发挥陪审制度的民主、监督、人道功能,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28.
全球化对中国纠纷解决提出了特殊要求,主要体现为回应型的纠纷解决机理及纠纷解决模式的趋同,在此背景下,应对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反思,并重构当代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9.
历史法学派视角下的纠纷解决方式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明 《岭南学刊》2007,4(2):74-77
历史法学派关于历史方法论、法律发展的阶段论、法律性质的反映论思想启示我们:在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适用上,应反对纯粹的“理性司法;”在适合本民族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中,寻求兼顾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法的民族性与趋同性相结合、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的双重路径,使法的不同渊源在纠纷解决中相得益彰。遁历史法学派思路反思我国的纠纷解决方式,也可清晰看到我国纠纷解决方式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演进脉搏。  相似文献   
30.
涉法信访的存在,表明司法的效益不高、权威不强。文章从法律文化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涉法信访的成因作了分析,认为涉法信访的完善应从现实出发,采取修改《信访条例》、改革再审制度、创新纠纷解决机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