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7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田景咸佚事     
田景咸(按:太原人,历仕汉、周,宋初为左骁卫上将军。)性鄙吝,所至聚敛为务,家财累钜万,未尝辄有与施。每使命至,惟设肉一器,宾主共食之。后罢镇,常忽忽不乐。妻识其意,引景咸偏阅囊储,景咸乃欢然自释。  相似文献   
62.
萧何之贪     
萧何(?——前193),汉初重臣。久演不衰的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使萧何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稍有历史常识者皆知,萧何乃汉初法律专家:刘邦义军攻入咸阳后,他收取秦政府律令图书;刘邦称帝后,他身居相国高位,定律令制度,对巩固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并著有《九章律》,惜已佚。然而,正是这个萧何,知法犯法,行贿受贿。早在秦末,他任沛县吏时,即曾贿赂时任亭长的刘邦,“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堪称是重贿。尤有甚者,后来他凭借相国  相似文献   
63.
“二两半文化”一词,出自某电视剧中一位陕西知青批评另一位老乡之口。不才闻之,不禁莞尔。笑定沉思,感慨良多。“二两半文化”,固然成了没文化或文化很少的乡民笑料。但细寻思,更可笑者,在文化界——包括吃政治文化饭者,“二两半文化”——甚至不是“二两半”者,又何尝少见?身无长技,我只好在文史界觅食,不断与报刊、出版社的记者、编辑、主任、总编打交道。其中有不少人,无知到让人难以置信。如: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不知方成、牧惠、邵燕祥是何许人也,说从来未闻其名;一位编辑问我,去西安是否要经过上海;一位出版社负责  相似文献   
64.
王春瑜 《政府法制》2011,(24):41-41
宋人高承曾谓:“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此说颇有见地。“万岁”与封建帝王画上等号,成了皇帝的代名词,是有个发展过程的。  相似文献   
65.
“万岁”考     
王春瑜 《廉政瞭望》2011,(21):67-67
万物有生死,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正如曹孟德所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中国历代帝王,活到100岁的,不但一个没有,就是90岁也成了从未能跨越的铁门槛。乾隆皇帝弘历,一生好自大,他自鸣得意的一项资本,就是长寿,但也不过活到89岁。  相似文献   
66.
好书不厌千回读 我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五岁入小学,读书至今,真是捧着书本,陪伴着本世纪的一半。读书分精读、泛读二种。作为一名史学家,我需要读大量的史籍,这里不必说了。作为一名性喜博涉的学者、作家,不管见到什么书,我都喜欢随便翻翻──事实上,这不仅是鲁迅先生的教导,也是我读大学时周予同老师的教诲。尽管如此,有几种书,我是经常读、反复读、并要永远读下去,直至老到读不动为止。这就是:《史记》、《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元人杂剧选》、《…  相似文献   
67.
王春瑜 《廉政瞭望》2006,(12):50-51
中国的监察制度因何起源?在历史上起过什么重要作用?权力牵制在古代为何常常失效?登闻鼓、华表是干什么用的?登闻鼓、华表:监察是为监督权力而产生的史学大师顾颉刚认为明堂就是原始部落酋长开会的一个会议厅,在里面可以议事。如果哪一个酋长做了损公利己的事,就可以对他提出批  相似文献   
68.
自古以来,人与人的交往,向来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而救人于危难之中、不怕危及自己的身家性命,用《水浒》里的话说,"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更是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69.
庙门灯火尽?     
不久前,电视台报导了江阴市对某些亏损企业稽查,挖出了一批蛀虫。一个仅有十几人的小公司,其法人代表居然有三张信用卡,任意挥霍。其子虽不工作,也骑着摩托车,手拿大哥大,招摇过市。职工穷得工资都发不出,但公司的四辆轿车,照样开进开出,威风凛凛。江阴百姓称此类人是“穷庙富方丈”,深恶痛绝。江阴市揭开“穷庙”的盖子,将损公肥己的“官方丈”绳之以法,令人拍手称快!  相似文献   
70.
国历史上有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进步作过重要贡献,但是其中有些人,其结局却很悲惨.除了复杂的政治原因,与他们出污泥而"有染"也往往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贪墨之欲,乃肇祸之门.从他们的政治浮沉中可以总结一些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