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9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普京中兴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京执政三年来,政治上,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和政治改革的措施,改变了俄罗斯独立以来地方势力坐大、寡头为所欲为的局面,理顺了同国家杜马的关系,确保了政局稳定;经济上,谨慎地推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打击影子经济,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外交上,以国家利益为重,实行东西方并重的外交政策,大力拓展外交空间,全力以赴地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所以,从过去这三年的施政绩效来看,俄罗斯已经迎来了一个“普京中兴”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2.
专家视角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把“人民建议征集机制日益完善”写入五年成就,并鲜明提出“打造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的奋斗目标。这既为人民建议征集指明了努力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民声聚民智,在新征程上,围绕人民建议征集“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主题,来自党史、政治、法律、社会等领域的专家为人民建议征集的未来道路激荡头脑风暴。  相似文献   
53.
自普京走到俄罗斯政坛的前台以来,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直是个谜。普京及其班子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提出一份详细的改革计划,整个发展战略还是如“烟笼寒水月笼纱”般的朦胧。然而,从他就任总理、代总统以来发表的一系列讲话、论著和有关政策来看,他对俄罗斯的未来已有日渐明晰的构想。通过这一切,可以从中识得其治国方略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54.
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政治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方面是指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国际方面则属于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治力受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而表现出两重性特点;优势与不足并存.一方面,虽然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缓慢,但中国政治对内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国政治上有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行"左"倾路线,民主政治生活非常不健康,而国际社会对中国当前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了解不多,或者因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而攻击中国政治,使中国对外的政治感召力弱小.从国内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力的国内动员力强大,而国际动员力弱小.这样的特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变.因此,加强中国政治能力建设既是提高中国政治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政治系统与外部政治系统"政治能量"交换正常且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55.
俄白联盟一直步履艰难,特别是"9.11"事件后,随着俄美、俄欧关系的不断升温,俄白关系受到极大的中击.近来,普京对俄白一体化进程骤然提速,这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由于俄白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犹存,并且在如何建立俄白联盟问题上分歧明显,俄白一体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不过,不管其前景如何,它都将对未来的欧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中国道路既有实践生成的逻辑,也有文化生成的逻辑。前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是公平,而公平、公正等都“公”的观念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整套体系的方式进入中国的,而是随着西方启蒙主义时期的现代性观念如民主、科学、平等、公平等观念传入中国的。西方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的观念在东西方两条文化河流中流动、激荡,最后两条文化脉络因“公”的观念而搭建起了一道桥梁,最终在20世纪初相互融合而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这无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母腹。同时,最初是因战争失败,后来又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大因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三重反思,从而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地位,从而实现了从文化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最终寻找到了古老东方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57.
胡键 《行政论坛》2023,(2):29-37
“元宇宙”概念首见于30年前的美国科幻小说,但最近在学术界却突然火爆起来。“元宇宙”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与“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化生存”“互联网”等概念几乎同时出现的。“元宇宙”作为一个思想与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并不是平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虚拟空间,而是一个与现实物理空间交接和深度互动的特殊虚拟空间。要理解它则必须要回到“轴心期”,因为迄今为止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有的技术成果,都是“轴心期”思想产生的长波效应。在“元宇宙”空间中,既有“不确定性”风险,也有“确定性”风险。不过,这两种风险都是技术异化的结果。对“元宇宙”的治理、对技术本身的治理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知识的创新,既要防范技术引发物欲泛滥,更要防止技术“利维坦”出现,防止人沦为技术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