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法律   15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艾明 《证据科学》2016,(2):155-166
我国侦查实践中的调取证据是一项独立的、具备干预性的强制处分措施。调取证据措施之所以具有上述性质,与侦查机关对《刑事诉讼法》的误读密切相关。这种误读违背体系解释,有违法明确性原则,不利证据排除。应将现有的调取证据措施整合进扣押措施,使之成为提出命令式的扣押,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平衡查明事实和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对扣押措施的运用做出相应的限制。  相似文献   
22.
论我国刑事侦查中剥夺人身自由措施之合理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项在刑事侦查中普遍运用的剥夺人身自由措施,留置手段一直被排除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视野之外.这一现象有损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作为国家基本法律的尊严.因此有必要从现行刑事强制措施系统的内部缺陷及相关外部制度的缺失两方面入手,探讨我国刑事侦查中剥夺人身自由措施的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雇佣犯罪案件在我国急剧增多,这类案件往往案情复杂、隐蔽性强、侦破难度大,传统的通过摸排利用犯罪动机发现罪犯等方法面临着挑战。如何系统地研究、探索有效侦破此类案件的方法、对策,已成为摆在侦查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剖析了近几年来全国有影响的几十起雇佣犯罪案件的基础上,对这类犯罪的特点、侦破难点及其侦破方法作了一些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4.
论毒品犯罪侦查中的控制下交付手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克勤  艾明 《政法学刊》2003,20(1):46-49
控制下交付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在打击跨国、跨地区毒品犯罪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侦查手段,具有隐蔽性、合法性等特点。近几年我国侦查机关运用该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运用控制下交付必须遵循一定的实施原则,并注意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5.
目前的交叉式程序和分离式程序由于忽视了我国不认罪案件审理的实践特点,因而存在着某些难以克服的缺陷.我国不认罪案件审理的实践具有证据信息展示的相对全面性、法官庭后阅卷的审慎性、庭审与判决宣判的时间间隔性等特点.合理构建不认罪案件的量刑程序应当利用这些特点,在充分认识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因势制宜地将判决宣判程序改造成一种"...  相似文献   
26.
调取手机通信记录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内外侦查机关经常使用的一项侦查措施.由于手机通信记录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的业务记录而忽视对它的法律规制.借鉴美德等域外法治国家的相关理论,结合侦查实际,提出规制手机通信记录调取的层次理论,以实现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7.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国执法部门开始在侦查实践中运用GPS和视频监控进行特别监视。此后,如何规制这些新型的监控侦查措施成为美国法律界持续关注的热点。梳理美国规制新型监控侦查措施的判例、理论和立法,对我国侦查法治化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8.
传统上,对侦查权司法审查的解读侧重于保护被追诉人人权的维度.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司法审查应被赋予更深层次的伦理意义.现代警察制度对警察的伦理要求使得警察这一职业更强调平民化和"人"性.而司法审查制度通过引入多元的司法权力和司法权威,在保持执法者的主体精神的同时,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的道德责任重新回归到其个体身上.  相似文献   
29.
我国系列杀人案件侦查中的失误及破案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列杀人案件是我国命案侦查中的难点。我国系列杀人案件侦查中存在串并案意识不强、对系列杀人案件的研究不到位、应用侦查措施不当、现场勘查不够细致、现场物证保管不善、物证比对不及时和侦查基础工作薄弱等不足。系列杀人案件破案因子显示,系列杀人案件侦查中确实存在运气的因素.但警方主动积极的侦查仍然是破获系列杀人案的重要推进因素。  相似文献   
30.
艾明 《现代法学》2012,(5):172-184
透过审限耗费角度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基层法院刑事审判程序具有如下特征:庭前程序的"事务化",庭前程序沦为纯粹的案件管理活动;庭审程序的"速审化",庭审时间耗费少,庭审节奏明快;庭后程序的"中心化"与"间隔化"。传统观点认为,我国刑事审限制度具有人权保障和效率提升功能。通过比较和实证的考察发现,我国"贯通式"审限的真实功能为通过监控法官的审理行为,达到塑造与行政化司法制度结构相契合的审理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