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陈云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时刻,多次坚持获取与运用可靠数字信息,领导国民经济渡过难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些经验对我们有新的启示。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增列为一种生产要素。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4月9日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将数据要素单列于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数据信息在新时期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回顾陈云领导新中国经济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倍感亲切:可靠的数字信息是生产力;数字信息准确是一切经济工作、特别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数字信息准确来自扎实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举国之力的集中投资更加要求数字准确;别让低质量数据制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二十世纪后半叶东北基建投资的特征看老工业基地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老工业基地今日面临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20世纪后半叶东北地区基建投资的特点为:国家投资比重高,形成大量国有资产;投资结构偏于重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低;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高;私人投资与引入外资较少。东北工业建设投资的历史特点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很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1949-1952);大约1/4世纪的围绕工业化新建、改建、扩建城市(1953-1978);改革开放前期的弥补市政住宅"欠账",加快建设第三产业(1979-1990’s前半叶).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开始了提高城市竞争力,经营城市的新阶段(1990’s后半叶-).半个世纪的曲折经历表明:城建方针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曾经对城市的认识偏离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导致城市发展与建设走了弯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共识.未来20年城市化将加速发展,城市建设方针的探索仍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及时总结正反历史经验将是探索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应以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为中心,从改革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2016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呈现若干新特点,其学科的学术地位进一步提升,研究内容得以拓展,研究方法得以创新,形成长时段、宽视阈、多角度、多学科交融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三大改造对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的两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我国于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与此同时,提出并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作用如何?是否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这是探讨和评价三大改造的一个基本标准。本文试图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分析三大改造在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与之相辅相悖的两重作用,力求把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作些探讨。一、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和三大改造的提出 1949年,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的严重任务。在建国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与此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分工合作,各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调整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1年至1965年我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方位调整,使全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困境。其基本经验为:统一对国情和形势的正确认识是前提;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是基本方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动力;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是实质;冷静处理中外经济关系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2017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呈现若干新特点,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视角进一步拓宽,为改革开放40周年所作的回顾与展望相继面世,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特别是新兴产业史研究进入经济史视野,经济史研究更加注重社会文化背景,利用地方志书、企业档案与实地调研等使现代经济史内容更加丰满。同时从部分专题研究与方法改进看,也呈现出更广、更深、更细且新意迭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制定中长期规划,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国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经历了两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时期五个五年计划总体具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与形成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突出国防建设、注重区域均衡布局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五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突出了经济社会通盘计划;强调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9.
“大跃进”运动对中国工业建设作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在1958—1960年三年“大跃进”及其以后的五年调整时期,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设初具规模。如果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主要是指以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上的694个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和部分建成投产的话,那么,第二个阶段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设初具规模”就更加具有实质性的意  相似文献   
2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元素,货币的主权直接关系国家主权。陈云在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经济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人民币发行的统一和金融市场的占领。在“十四五”开局之际,重温新中国历史上陈云维护人民币主权的思想与实践,能够对新形势下金融安全战略的实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