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86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不知为不知     
我有几句话,受到朋友的质疑。我的话是在萧乾先生最后一个生日那一天,在有关他的座淡会上说的,我说:例如“文革”这个话题,不知为什么,总好像还是犯忌讳的。“文革”是民族的灾难,如果你是中国人民的儿女,是这受难的民族的一员,有什么理由为灾难制造者讳?朋友责问道:“你不知道吗?是真不知道  相似文献   
62.
人家常做什么梦我不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只知道自己常做的梦,要么是绕着大街小巷行走,要么孤独地埋头水旱田里干活,或是背着行李到一个陌生的住处寻找铺位,再就是到一个熙熙攘攘或冷冷清清的大食堂打饭,不是没有粮票了,就是打烊收摊了,总之吃不上一碗顺心饭。我没找人解过梦,不管是土法的,还是弗洛依德的。醒着的事情还无可阐释,顾得上梦中那虚无缥缈吗?我想,这大概是反映了"食、色,性也"的第一需要,冥冥中提醒我,吃饭的大事不可轻视吧。老实说,我没有在严格的意义上挨过饿。  相似文献   
63.
邵燕祥 《同舟共进》2010,(12):69-69
冰心离开我们已有11年了,但什么时候想起她,都好像就在我们身边。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家而存在,仿佛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祖母。  相似文献   
64.
抗战胜利那年(1945年),我满12岁,考进了汇文中学。中学的老校歌是用一支外国歌曲曲谱填的词。歌词是准文言文,我都没记住,可有一句“万国菁华齐采撷”,因为乐句反复了一下,一唱两遍,我记住了——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65.
邵燕祥 《各界》2014,(10):69-70
你知道我为什么忽然想起那遥远的磨坊吗? 那磨坊在德国的波茨坦,现在有许多中国游客去过,知道那是二战胜利前夕通过《波茨坦宣言》的地方,宣言确定了中国在战后的权益,至今常常被引用;人们想必还都逛了18世纪腓特烈大帝建的无忧宫,捎带着无忧宫前不远的一座老磨坊。  相似文献   
66.
造神     
  相似文献   
67.
地震灾连沙暴天, 清明谷雨倒春寒。 早年抱负成遗恨, 同样遭逢亦夙缘。  相似文献   
68.
向谁质询?     
一批贪官亮了相,又一批贪官出现了。前未仆而后已继,令人担心还有若干潜在的贪官正准备起跑。天怒人怨,不免要问:他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谁把权力给了这样的家伙们? 有些贪官从来嘴硬,一向教育别人,不知怎么失风翻船,这才不得已地陈述说,他们是因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于是如何如何了。纪检机关的不少公报,也这么表述贪官们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69.
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李庶民先生的一篇杂文,题为《什么叫“可杀可不杀”》,登在6月5日浙江省政协主办的《联谊报》上。李先生我不认识,但这篇文章有助于对法治观念和法治实践的思考,很值得关心法治的人们一看。文章论及,“可杀可不杀的不杀”并不意味着政策的宽大,“可杀可不杀的要杀”也不说明严打力度的增强;关键不在“可杀可不杀”,而在“该杀不该杀”,而“该杀不该杀”应有法律的界限,“可杀可不杀”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可杀可不杀”的命题本身就包含了极大的随意性,不是基于某行为主体是否犯了依法该杀之罪,而是取决于对其罪行以外诸多因素的考虑。  相似文献   
70.
什么叫共产?什么叫共产主 义?什么叫共产党? 书本上自有学理化的解释,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老学究(学术研究者也,并无贬义)亦可滔滔不绝;但我们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而文盲半文盲众多的国度,革命变革又以农民为主体,广大农民怎样理解“共产”,不能不对革命的实践发生影响。 50年代末我在沧州黄骅劳动,每逢特重的苦活累活,需要咬牙拼命时,或是酷暑祁寒,硬着头皮隐忍时,老农民就说,“真‘要劲’啊”,他们是从“要劲”的意义上而不是从孙中山提出、周恩来引用的原义上理解“大跃进”这个词的。刀年代初我在淮阳劳动,农工子女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