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37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按整年计算,2006年以前发生过距今已有70周年、60周年、50周年、40周年、30周年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虽不一定都举行纪念活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记忆犹新的.现在国内外对这些事件有不少议论,其中不乏错讹和误断.2006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上述那些事件,都同85年来党的活动关系密切.评价历史事件不能就事论事地品头论足,更不能脱离历史实际,而应该抓住历史的本质特征,看清时代的主流和发展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从群众活动的脉搏和人心向背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历史事件才不会被歪曲.中国共产党一向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视作生命线.这条生命线在这些事件中所达到的辉煌和遇到的挫折,以及创造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艰难和奋进,都在群众活动的脉搏中和人心向背上得到鲜明地表现.从这个意义上去鸟瞰历史事件,不仅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党的历史,而且有利于指导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52.
下面这段话是人们所熟知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p37)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未来社会的这种描述,经常被人当作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图景的设想、并同如何看待人的未来分工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谈论.  相似文献   
53.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全部内容,是以深刻阐述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旨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精神和实现以人为本的各种途径,就洋溢在整个报告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54.
"消灭分工"和"按需分配"这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概念,实质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本刊2006年12期上,我们探讨了如何理解马克思有关"消灭分工"这一提法的真实含义.意思就是:消灭分工不是消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必然形成和不可缺少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工现象,而且这种分工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在马克思的有关著作中,凡是提到消灭分工的地方,都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消灭社会分工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特别是社会中的不同人群屈从于社会分工或者受社会分工的奴役.而现在所要谈的"按需分配",不但同"消灭分工"问题密切相关,并且还必须从如何对待分工这一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55.
上一期的《“公仆”小论》,是从学习郑培民同志的活动讲起的,着重点是就公仆这一概念本身展开;因此,文章的重点是说,不树立真正的公仆意识,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一篇《“公仆”小论》(之二),主要是从郑培民同志做人做事、所作所为的生平实践中,也就是从他为人民服务的整个言行中,来探讨甘当人民公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00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的长文。文章有六个部分,分别题为重任、真情、砥柱、考验、家风、呼唤,全面而真切地体现了郑培民一生…  相似文献   
56.
关于“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人为本的实践本性》那篇短文中,我说过不要把以人为本和经济发展分割开来,也就是不要抹煞以人为本的实践本性,以免把以人为本的学习和推行拉回到抽象议论的老路上去。现在看来这话是“不幸而言中”了。所谓抽象议论,主要是表现在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看法上。如果说,以往  相似文献   
57.
有一篇文章题目很大,叫《当代历史唯物史观创新难题》(见2005年4月21日第165期《社会科学报》)。乍一看很吸引人,于是读将下去,首先接触到的问题便是:文章认为唯物史观创新亟待破解的第一个“难题”是“历史与社会的缺失”。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不得不将和文章中心意思有关的几句  相似文献   
58.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烈士这首充满壮志豪情的诗,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他还有另外一首诗,其中有“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的词句,同样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一种对革命前途的赤胆忠心和乐观精神。与此异曲同工的是抗日英雄吉鸿昌的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再看“刑场上的婚礼”的主角、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周文雍,所写的是:“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些或许被人看作不太像诗的字句,却道道地地表现出诗的特质,即“诗言志”。这种…  相似文献   
59.
论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关系问题在当前是大家较关心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本刊今年第4期刊发了《只有真理标准还不够》一文 ,本期又刊出《论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欢迎就此问题发表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0.
最近编辑部收到了邱真同志的来信,提出“怎样理解与看待‘螺丝钉精神’”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很重要。现将邱真同志的信和一封回信发表在这里,供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确有一些过去流行的和新近发生的思想观点,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以便使正确思想得以坚持和发展,对模糊的观点加以澄清。编辑部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从现在起,把这个“理论信箱”办下去,并希望能够办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