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8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科技的普遍运用,都市犯罪呈现出诸多新的态势,在侦查实践中出现犯罪的多元性与侦查的单一性、反侦查的超前性与侦查行为的滞后性、犯罪空间多维度性与侦查视野相对线性、犯罪智能性与侦查设备相对原始性的紧张关系,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侦查模式,建构都市侦查的互动模式,形成侦查的整体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快速化结构模式,从而提高侦查的水平和破案的质量。  相似文献   
92.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疑难问题的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修改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在体系结构优化和司法鉴定质量强化等方面具有实质性的进步意义。但在"协议书"修改为"委托书"、规定"相关专业"以及诉讼外"参照本办法执行"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对这些问题由于未能作出清晰说明,致使其在实施过程中颇具争议,亟待理论上从鉴定本质、鉴定规律以及学界在术语的共识上作出符合法理的解释,以便化解司法鉴定实践中不够统一的做法以及法庭上出现的不应有诘问,进而保障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在实施中的有效性与维护其程序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93.
郭华 《犯罪研究》2009,(1):35-40,47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因属于不同法域,由于部门保护主义与行政执法遮蔽而使得以罚代刑成为常态。建立的衔接机制存在问题导致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有关此问题的立法应当在报案线索与案件移送、受理与处理以及证据的转化等方面作出修改,使“脱节”的环节得到衔接。  相似文献   
94.
旅游与故事     
郭华 《乡音》2022,(12):44-46
<正>中国人喜欢听故事,诸如山海关这样的“天下第一关”,也伴随着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萧显题写“天下第一关”的故事斗转星移。姜女庙更是典型,如果不是哭倒万里长城那凄惨动人的故事,当年没有人去看那个小庙。当下,旅游作为绿色产业,伴随着百姓的腰包渐鼓,已蓬勃兴起。而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故事讲好。同样档次的景点,谁宣传得好谁知名度高,谁故事讲得好谁游客多。  相似文献   
95.
郭华 《乡音》2022,(8):45-47
<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代章碣的这首《焚书坑》,因为选入了小学课本,尽人皆知。那么,不读书也能成功,而且能够成就千秋伟业,读书真的有必要吗?  相似文献   
96.
聂惠民对《伤寒论》研究颇深,形成了"伤寒学论"学术思想,其代表作《聂氏伤寒学》是其"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六经实质论""气郁论""脾胃论""经方论""合方论"。  相似文献   
97.
郭华  胡嫣然 《中国司法》2022,(1):97-101
<正>我国值班律师制度从2006年试点到2018年《刑事诉讼法》中确立再到2021年《法律援助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历经15年发展实践的制度建设初步形成。值班律师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供及时初步的服务,因其广覆盖、便利性等特点不断创新发展,并在刑事诉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如何完善值班律师制度,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更好地发挥法律援助在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中的职能作用,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希冀有助于值班律师制度的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98.
郭华 《政法论坛》2021,(1):161-173
疑罪是刑事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必然遭遇且无法绕开的实然性难题。刑事诉讼立法抑或刑事司法或显或隐地借助于从无来摆脱其困境。疑罪从无作为一项诉讼原则被我国理论所倚重,理论上不仅将其视为国外司法活动的惯常做法,在叙事上也将其与证据不足相等同,甚至还将其功能扩展到作为根治冤假错案的惟一途径。坚持疑罪从的无国家存在冤假错案的现实,与我国理论对其功能表达形成相当的反差,特别我国司法实践未遵从理论指导的现实样态,又使得人们对理论阐述衍生迷思并陷入困惑。实质上,疑罪从无是一种分配错误的裁判规则,是法官认定事实时存疑且心证无法形成情形下选择配置错误的一种方式,其本身不是减少错案的防范性规范,在证据理论层面不同于证据不足,理论也不宜作为纠正冤案的基本惟一准则。一般而言,对于有罪与无罪均有证据证明而难分伯仲时,疑罪应当从无;对于达到证明标准或者辩方自愿认罪而法官心证仍未形成,且对有罪无法排除合理怀疑的,此种情形下的疑罪也可以从轻。  相似文献   
99.
郭华  刘荣志 《中国司法》2013,(11):58-62
科学技术尽管其本身是科学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作为运用技术的鉴定人易受纯科学领域专家思维的路径依赖、传统惯性和当下各种不相干因素的干扰,鉴定结果不再是或者不可能是完全科学可靠的。而诉讼活动尤其事实认定受"科学至上"以及科技应用司法实践产生的效应的影响,致使作为证据的"鉴定错了,裁判就会发生错误"①,这种事实成为司法实践难以避免、无法控制冤假错案发生的绝对风险。这一肯定无疑的实践性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0.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华 《法学研究》2011,(1):167-180
司法鉴定制度基于鉴定结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功能而产生。鉴定结论作为鉴定人的判断更需要制度控制和程序检测。然而,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未能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即使进行了相应改革,改革后的司法鉴定制度仍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化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当以鉴定结论的证据性质、功能及其应然性作为基础,建立具有保障鉴定结论可信性功能的鉴定制度和具有检测鉴定结论可靠性功能的诉讼程序,以使司法鉴定制度能够满足诉讼证明的高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