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同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里一个“命运决择”三个“才能发展”的论断,对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了新的阐述。深入理解胡锦涛同志对于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新论断,对于我们今后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更好地坚持、推进、加快改革开放、尤其是对于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极其重要。为此,约请上海哲学学会的专家,对此作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意识形态存在样态、生成逻辑、发展动态等方面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关系、社会历史属性和政治功能属性。在阐释意识形态基本属性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阐释了意识形态如何表现其思想力量,而且深刻揭示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生成逻辑,这对我们理解统治阶级如何将自身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又如何在复杂思想生态中建构和延续其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锡喜 《前线》2017,(7):45-49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主要表现在: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能性和提出了必要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其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的理论思维以及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关于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党性和人民性、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等方面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5.
陈锡喜的“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定位”一文 指出,对“三个代表”要求科学内涵及其统—性的阐 述表明中国共产党治党纲领的构建;“三个代表”从“要求”到“重要思想”表明立党治国纲领的形成和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本刊特邀本市部分理论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我党成立前后的两个80年的鲜明对比,和我党历史上的两次重大飞跃,以及如何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党等问题作了精辟而深刻的理论阐述。本期笔谈摘要刊登其中的一部分,仅供读者参考。──主持人 甘晓 任建英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同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里一个"命运决择"三个"才能发展"的论断,对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了新的阐述。深入理解胡锦涛同志对于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新论断,对于我们今后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更好地坚持、推进、加快改革开放、尤其是对于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极其重要。为此,约请上海哲学学会的专家,对此作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已经从道路的创造上升为理论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内涵上包含有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论述,外延上确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擘画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特别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建构的普遍性意义,不仅在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并赋予现代化以新的内涵,而且在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并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内涵,它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实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和平和发展,是邓小平在思考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同时,对时代主题重新审视、重新估量、重新判断得出的结论,它是我党制定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一、转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多,第127页)“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第25O页)1977年邓小平复出不久,依据毛泽东关于世界格局的三个世界理论,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力量对比的新变化中,第一次提出了“可…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要使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发展,还必须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更快▲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要用实践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进行第二步证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运动,其优越性的标准必须在超越于体制特征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它蕴涵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之中,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之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的合理性,本质上是同一的. 马克思是以历史评价来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不是以道德评价来构画未来社会的蓝图的.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