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法律 | 3篇 |
中国共产党 | 21篇 |
中国政治 | 21篇 |
政治理论 | 7篇 |
综合类 | 3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韩康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5,(1)
贫富差别:一种效率加风险的选择韩康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方面激励起蓬勃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人们未及充分预料到的社会问题。收入和贫富差别的加剧就是突出一例。在这里,一切发自人们对如此社会裂变茫然失措而出现的激愤与批判,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也... 相似文献
63.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本身就意味着一场革命,而且是一场内涵深刻和领域十分宽广的革命。人们似乎已开始意识到,原来已成思维定式的许多东西,并不能简单地改变一下说法就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所容纳。在这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问题就是突出一例。 相似文献
64.
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实质是关于未成年人认识能力的法律推定,其合理性取决于法律推定的准确性。传统的刚性立法模式以绝对确定的年龄标准评价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无法适应未成年人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性,存在评价不准的固有缺陷。科学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应当采取弹性立法模式,按照年龄从低到高将人的一生划分为"无刑事责任能力区间(无责区间)""刑事责任能力的弹性区间(弹性区间)"和"有刑事责任能力区间(有责区间)",并在弹性区间内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实行"一事一议"的个别化评价。在构建弹性立法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适当降低刑事责任的年龄起点,合理划定弹性区间的范围。其次要在弹性区间内实行无责推定,保证无罪之人不受追究。最后要借助社会调查等科学手段,完善未成年人认识能力的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65.
韩康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
十二五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基本结束后,我们既要在后危机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不失时机抢占全球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还要更加有效地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许多社会经济矛盾,为中国更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固、宽广的基础. 相似文献
66.
韩康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5):39
把民生安排放在国家战略考虑的优先位置,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战略之举无论中外,政府想要的东西和老百姓想要的东西,常常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政府的所想 相似文献
67.
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我们现在提出的所有可称为发展战略的东西,都还不能令人信服地概括出中国经济极其复杂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中国的现实发展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同时完成多重性的战略任务。任何单一性的战略设计都可能导致战略失败。然而核心的难题在于,这些战略任务并不具有自然协调的特征,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天然的相互排斥性。怎样才能把它们合理地兼容起来,我们还需要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8.
韩康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1999,(2)
究竟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将对人类的社会发展进步产生怎样的影响?当代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都在试图做出自己的解释。其中影响最大和认同率最高的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技与工业部在1996年发表的一个报告。根据该报告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目前这种解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提法,是比较科学的。一、经济学家是怎样理解知识经济的经济学家认为,知识经济的提出,首先应该是一个比较经济形态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比较社会生产方式的… 相似文献
69.
韩康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8)
中国的房地产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2005年一季度以来,围绕一些大城市的房市价格高位增长,中国的房地产发生了一波动静不小的震荡. 相似文献
70.
韩康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2)
在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有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就是如何看待剥削.我发现这里有一个相当有市场的隐含认识,认为今天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剥削现象还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可以增加就业和税收,因此在理论上不能统统否定,在实践上要留有余地.这种认识,其实早已在许多政府管理者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例如新闻媒体揭发出来的许多带有血腥气的雇工剥削案,除少数昏昏者外,大多数并非不知情者,而是担心政府施加管理会不利投资者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