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中国近代,社会有机体论曾经被严复、梁启超等人作为论证自由的重要工具。根据社会有机体论,个人是构成国家的细胞,国家的盛衰取决于其构成细胞———国民素质的优劣。据此,正如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衰微源于中国人素质低下一样,中国社会的出路在于给予国民以自由。在社会有机体论的框架下,严复、梁启超所讲的自由围绕着救亡图存展开,从强调个人自由不得侵犯国群自由开始,最终呼吁个人为了国群放弃自身的自由权利。严复、梁启超等近代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彰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导致了自由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两人的比较从经典文本、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展开,尽管受制于立孔教为国教的宗旨,带有某种"偏见",却开启了孟子与荀子比较的话题,引领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天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本体、道德、工夫三位一体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仁与爱、恕、公的关系不仅厘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是天地生物之心则在对先前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合一的继承中,推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不仅界定了文化的内涵,考察了“文化的总量”,系统回答了文化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化,而且彰显文化的民族性,用文化将个人与群体、社会联为一体.梁启超对文化的界定和诠释紧扣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传”这个主题,既影响了他的国学理念,又与国学一起弘扬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哲学史丛书之一的《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孙实明副教授潜心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选材巧妙,语言流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立足事实,全面客观。 中国古代哲学,其实是一种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与政治有着不可分的联系。基于此,本书在引证大量事实和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经济思想)、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力图从整体上把握韩非思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综观近代国学思想可以发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而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渐行渐远。进而言之,两个人的国学思想之所以高度相似,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整合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宏观认定。这些通过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称谓最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和对国学的研究。康有为、谭嗣同都以孔教、孔学整合诸子百家并且以孔教、孔学称谓中国本土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两个人国学理念的契合度和相似性;反过来,相近的国学称谓以及国学理念不仅决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而且框定了两个人国学研究的宗旨、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对人之生命的看法是从道的高度立论的,既揭示了人之生命的短暂和无奈,又流露出"齐生死"的泰然和豁达。庄子的尊生、养生和尽天年之说,不但足以使庄子厌生乐死的观点不攻自破,而且成为道教乐生养生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谭嗣同都对大同津津乐道,共同建构了大同思想的近代形态。作为近代大同形态的第一阶段,两人的大同思想具有共同的理论误区。这主要表现在削异求同、诉诸宗教、将大同的实现推向无限遥远的未来和消解救亡主题四个方面。只有在肯定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有别于古代的近代形态和积极意义的同时,深入探究其阶段特征及历史局限,才能准确界定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历史位置,从而全面把握两人的大同思想与孙中山等人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一般的传统说法,唯物主义在其发展长河中,视其与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结合与分离,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地与辩证法相结合)、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形态。而唯心主义则只有主观与客观(夸大个人精神的主观唯心论和推崇宇宙精神的客观唯心论)之分,而无机械与辩证之别。这似乎表明:唯心主义历来与机械论无缘,只有机械唯物主义而无机械唯心主义。事实并非如此。本文试论证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对希望的宣传和讴歌引人注目,也使希望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希望不仅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将人引向未来;而且决定着人的成败,既是社会历史的主导力量,又是造就英雄的质料。在梁启超那里,正如希望具有多重内涵和意蕴一样,希望具有多重旨趣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