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三、对极端模式与含混模式的质疑。本文的前半部分(见《理论文萃》2005年第1期)列举了十九世纪后期以来。中国人在认识和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模式,这些模式就其价值取向来说,可以分为极端(如“全盘西化”与“儒学复兴”)与折中(如“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综合创新”)两种;就其内部结构来说,可分为明确(如“全盘西化”、“儒学复兴”、“中体西用”)与含混(如“综合创新”。“西体中用”)两种。显然,每一种模式都是一个自足的理论体系,它们的真实内涵不一定如它们在字面上所说,但这不妨碍通过对它们自己的理论表述进行分析。从而对它们提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要求。  相似文献   
22.
1886年,法国诗人让·莫雷阿斯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他当时并未意识到,西方文学的历史大转折从此就开始了,席卷文坛的、以非理性主义为其根本特征的现代主义之风从19世纪刮到了20世纪。以至于加缪多少带点自豪的意味宣称,也许没有哪一个时代比我们的时代对理性的攻击更为猛烈。  相似文献   
23.
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世界发生了二战以来的最大变化———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政权垮台,共产党遭解散,甚至国家解体。顿时,世界力量的天平发生严重倾斜,资本主义阵营欢欣鼓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力量受到严重挫折。美国人彼得L·伯杰在1991年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作为“西方知识分子中这个亲资本主义派别的一员,这一身份在过去20年里并非总是令人舒服的,因此现在有机会在幸灾乐祸的心情中陶醉片刻,倒也不错。”①现在,时间又过去了10余年,已有一个半世纪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怎么样了呢?资本主义“不战而胜”的梦幻还能陶醉…  相似文献   
24.
黄力之 《探索》2005,(5):150-155
不加前提限制的自由主义对人类具有进步意义。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充满大量内在矛盾,原因是并不存在抽象的完全统一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一种结构关系。一是抽象的思想理念与现实形态的外部结构关系,一是形态的内部结构关系。结构中的每一个方面都互相联系并互相制约。在历史上,自由主义首先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自由主义的最大困境。  相似文献   
25.
黄力之 《探索》2006,45(4):122-127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但是,只克服GDP崇拜,仍然还停留在问题的简单层次上,要在社会生活中实行“以人为本”,还得对“人”的价值观作历史、具体的分析;无前提的“以人为本”并不能自行构成合理的价值观。对人的需要、欲望有所区别、有所取舍的态度,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取向的科学性基础。“以人为本”的限制性前提是: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不断地扩张物质欲望的人,不是片面的人和物欲化的人,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6.
论文化哲学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哲学是哲学在20世纪的重要发展成果,但文化哲学到底只是哲学的分支还是一种新的哲学理念及模式呢?本文通过对哲学史、世界的现代性问题以及当下人们对文化哲学的认识三方面的考察,认为文化哲学是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一种新的哲学理念及模式,积极稳妥地建构文化哲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7.
关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之提出,一个共识是: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以人为本”是与GDP崇拜相对立而存在的,从大方向上说,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确不是抽象的,而是立足于现实缺失的。GDP崇拜确实“归根到底是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是,在中国社会已经发生阶层分化的现实前提下,这一说法还得附加一个判断:即是不是所有人民的利益都同等程度地受到损害呢?不同的判断将导致不同的方针政策的出台。须知,如果只提抽象的“以人为本”,每个社会阶层都会以此而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事实上就有人这样提出…  相似文献   
28.
冷战后文化同化问题忧思录─—当代文化思潮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谓文化同化问题?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是以苏联东欧易帜起始的。随着苏联国旗在一个寒夜凄惨地降落,冷战时代宣告终结。全球范围内,政治上的民主化进程和经济上的市场化进程,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淡出,文化话语逐渐乘虚而入,文化问题的讨论又成热门。在冷战时期,文化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文化同化问题,即正在现代化道路上的非西方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同化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怫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圣地亚哥大学教授墨子刻(ThomasA·Metzger)在他写于1997年的一篇文…  相似文献   
29.
试论艺术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只说“艺术美”,何来“艺木丑”呢?本文正是出于对艺术中化丑为美的传统说法的怀疑,试图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正于专家和学者。 虽然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也明白地说过“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的话(《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第141页),但从他称拙劣的美人广告画为艺术丑来看,他所说的“艺术丑”是指不成功的或不象样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丑形象。而且即使是这种“艺术丑”,就在同一论著中,朱先生在怀疑克罗齐的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这个论  相似文献   
30.
在审美文化史上,浪漫主义是一个已经过去的历史概念。浪漫主义的元素是中世纪文化的内部存在,但在本质上浪漫主义只能是现代性审美文化的标识。浪漫主义以个性、感性、情欲、自由、大众狂欢等精神,对应于中世纪文化的基本点:上层性或者贵族性、专断的统一性、禁欲主义、循规蹈矩等,现代性审美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是泛化的浪漫主义。20世纪审美领域中发生的种种疯狂、无聊、自大、无知,标志着以浪漫主义为内核的审美之被解构,这是整个现代性社会的内在危机的必然结果。只有整个现代性过程进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真正以美来滋润人类灵魂的浪漫主义之花才会重新绽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