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之后,来自于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共同对传统的中国话语构成了冲击,事实上改造着中国话语的内容与形式。但是,中国话语对外来话语的冲击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中国社会的分化性走向,力图争取生存的中国话语采取了左右分流之复杂形式:右边的中国话语是指国民党政府的保守主义,尊孔读经;左边的中国话语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右边的中国话语是出于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之目的;左边的中国话语意味着,中共的革命既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民族思维模式,更不可能无视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这与超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思维方式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嵌入中国话语之中,这既是必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2.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文化的张力运动,即从文化存在形态突进为社会政治存在,成为社会政治运动乃至国家形式;而当马克思主义运动在社会政治斗争中遭受挫折时,它可能退回为文化存在形式,被限制在文化范畴之内。完整地观察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存在与政治存在的交替史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退回也应该予以积极评价。必须看到文化存在并非只是一种限制,因为文化存在是可以带来自信的。一旦以文化的深入性、渗透性特征为观察视野,就会发现文化的特殊力量,从而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复兴"之可能性,这正是21世纪世界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53.
从GDP崇拜到"以人为本":扶助弱势群体型塑新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它的科学构建和完善将有助于政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及时地协调、解决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并且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它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正、完善。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上、实践中还不成熟和完备,还有待于探讨、检验和发展完善。为此,本刊特邀几位专家就此问题展开探讨。——主持人:李梅  相似文献   
54.
一笔者近日拜读高瑞泉先生的新著《平等观念史论略》(简称高著),该著以平等观念为中心,揭示出中国思想史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长期纠结。颇有意思的是,先秦诸子各自差异鲜明可见,惟独在平等观念上可以找出很多共识,甚至在后来的佛家思想中,也以独特的话语形式来表达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55.
"文化产业"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批判性概念,但它并非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不可取的。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路径是从旧中国的小规模文化产业到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再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是对党的传统文化建设思路的突破。只要确认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把握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平衡机制,文化产业运作方式便能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的构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以18、19世纪欧洲学术思想为背景,全面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使用情况,发现:相对于当时的文化研究状况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文化哲学”的缺席,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意识了到当时所谓文化研究的唯心主义倾向。但作为一种新历史哲学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忽视今天人们所说的种种文化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是通过“文明”概念、“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甚至还有“上层建筑”概念来进行的,这提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构建的科学路径之所在。  相似文献   
57.
马克思关于普鲁士书报检查问题有三份重要文献,由于1842年之前马克思的成长环境的特殊文化因素,马克思的这组文献是对启蒙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改造:马克思将自由视为人的天性、本质;不同于启蒙主义者的是,马克思一开始就能够从社会历史的视角去观察自由的实际形态,认为自由必须采取"法律形式"而存在.马克思在感性上看到了阶级或者阶层...  相似文献   
58.
~~党在新世纪的纲领性文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10位教授畅谈学习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体会  相似文献   
59.
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及,1972年,他参与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的研究项目,他注意到李约瑟的说法,"共产党(对中国)的接管是个幸运事件,因为新中国也许可以避免西方在工业革命初期所犯的所有错误.在19世纪初,小女孩被绑在大箱里到地底运送煤矿;小男孩超时工作,导致眼力受损,身体变形;据马克思说,伦敦的面包师傅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李约瑟坚信,"中国为求脱离停滞状态而达成现代化,社会主义路线不但是最好方法,而且是唯一办法".黄仁宇表示,"一思及此,你或许想同意他的说法"[1].显然,李约瑟对中共之所以抱有好感,就是出于道义性立场.李约瑟痛恨19世纪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摧残,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摧残,当他看到新中国消灭了这一切时,由衷地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看得出,李约瑟是在道义优先基础上——而不是在别的方面肯定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60.
这个问题,可以从我的所遇谈起。2001年10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为我的学术访问所举行的报告会上,有位研究生提出:在当今,如果有人自称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会被人当成“黑色幽默”,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当时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