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4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76篇
工人农民   111篇
世界政治   7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05篇
法律   1312篇
中国共产党   336篇
中国政治   1014篇
政治理论   305篇
综合类   16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505篇
  2009年   488篇
  2008年   418篇
  2007年   461篇
  2006年   475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0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对《证券法》的民事制度增设和完善工作的必要性 ,人们已达成普遍的共识。本文的行文正是基于如此基调之下 ,结合银广夏虚假信息披露案 ;同时从经济学角度 ,进一步分析虚假信息民事制度设立的可行性和效率性 ,作出一套完整、明晰的虚假信息民事制度的设计 (选择 )。  相似文献   
92.
随着网络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趋广泛 ,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对象和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工具的各类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击和防范计算机犯罪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作为打击犯罪的关键 ,计算机证据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容回避的。  相似文献   
93.
“恐怖主义犯罪”概念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目的性 ,手段、对象与目的的非对称性是恐怖主义犯罪的本质特征。国家也可以成为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恐怖主义犯罪是基于政治目的 ,针对不特定的目标以与实现其目的不相称的手段实施的足以引起社会恐慌的侵害或破坏活动。  相似文献   
94.
“新经济”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主导地位,其发展的速度加快,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传统企业的内涵、管理模式、竞争行为。人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资源,“新经济”加剧了对人力资源的争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才问题,我们在人才观上有许多误区需要打破,树立对人才的认识、培养、使用和激励的全新的人才观,是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95.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或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谈及的事物产生厌恶、反感,从而故意表现出来的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的一种抵触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造成负效应,严重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不足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措施,但效果不佳。民营银行具有信息、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等优势,建议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银行,从银行贷款这个直接的角度克服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
近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比例较高.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关乎奥运会的安全.随着宪法的修正以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发布,流动人口管理和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8.
本文预断,受奥运筹办工作的影响,流动人口犯罪的数量将会增长,犯罪的类型也将增多.对流动人口犯罪,我们应冷静对待,理性地分析原因、探讨合理对策;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应把犯罪机会的减少、控制作为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
政府环境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精神面貌,是现代政府实现高水平、高层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表现,是政府形象的重要方面.文章对政府环境形象管理的内容及目标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0.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en did Swedish bureaucracy arise? That is, to determine a point in time when the organizational technology that Weber called bureaucracy became dominant in the process of Swedish state formation, as well as when bureaucracy finally replaced the feudal form of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authority of nobility and the hierarchical ties of individual loyaltie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question relates to the debate on the sequential logic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change from an aristocratic/particularistic to a bureaucratic/universal state apparatus can be understood as a change from despotic to infrastructural state power. Most empirical material indicates that,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the transition to a bureaucratic administration started in the 1850s. Contrary to what most Swedish historians have argued, the Swedish state remained feudal and particularistic all they way up to the mid-19th century. If any particular decade is key to this transformation, it would be the 1870s. By then the last of the noble privileges had disappeared, a uniform salary system had been introduced, and the various state apparatuses had begun reorganizing toward a higher level of efficiency and ration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