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46篇
工人农民   1123篇
世界政治   187篇
外交国际关系   471篇
法律   5251篇
中国共产党   160篇
中国政治   537篇
政治理论   1995篇
综合类   9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98篇
  2017年   1226篇
  2016年   1024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1085篇
  2010年   1236篇
  2009年   824篇
  2008年   969篇
  2007年   929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早期儒家的“圣人”人格理论构想包合看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理想的,具有终极性价值的“内圣外王”人格境界,另一个是现实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时圣”人格境界。在早期儒家人格理论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圣”的人格境界存在看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思维转型态势,这种思维转型态势是与早期儒家对于“时”的认识深化过程存在看密切的联系。通过以“时”援“圣”,以及将非主体性范畴——“时”的主体化努力,早期儒家在现实价值实践中也完成了从汲汲于“内圣外王”人格境界向“时圣”人格境界诉求的转型。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