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推进党内民主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对发展党内民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外部推动  相似文献   
42.
以利益得失为基本准则,认识清楚改革在每个历史阶段的阻力和动力来自哪里,进而排除阻力、增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得失为“支撑点”。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宽松自由的思想舆论氛围,大力拓展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进行制度创新,构建健全的群众参与机制;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大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实事求是,构建改革的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3.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民进城务工面临种种问题,如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务工技术与技能欠缺,待遇差、地位低等,有必要认真调查了解广大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调整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健全农民工就业管理服务机制,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之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随着我国网络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民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当前,网民利用网络参与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积极性甚高,所形成的强大舆论氛围为党和政府及时了解民意民愿,采取符合民众呼声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渠道.从而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正确认识网络民主的作用.积极引导网络民主健康发展,对于我们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王桧林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在我国高校历史系所用教材中,是影响颇著的一种。兹就书中一二所疑,谨向王先生求教。在‘对《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下册第161-163页)中,王先生先是弓lA马寅初于1957年7月5日发表在《人民日初上的《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并给予高度评价。然后,引用毛泽东1958年6月1日发表于《红旗》第一期的《介绍一个合作社》的两句话:“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除了知]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  相似文献   
46.
领导干部管好身边人,不是小节、小事,而是要事、大事,关系党风政风,是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和威信的公事、国事。领导干部要管好身边人,必须做到正人必先正己,严以律己作好表率;高标准严要求,严管严教管好下属;严管才是厚爱,积极培育良好家风;严守纪律红线,敬畏规则强化执行。  相似文献   
47.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党执政地位的获取、维护和巩固,体现着政党权力与公共权力相互结合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应该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来支撑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以为人民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来提高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以加强制度建设来维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8.
我们应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失衡的权力配置格局进行调整,建立一套健康规范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从党内权力的授受、执行和事后评价等环节规范和约束党内权力的运转.具体方法有:采用电子投票选举推进党内选举的进步,进一步保障和落实党员群众的民主决策权;网上直播主要党政领导干部的述职;开设网上党内民主测评系统等.  相似文献   
49.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扎扎实实开展“科学理论进基层”集中宣讲活动,11月15日至17日在市委党校举办了郑州市“科学理论进基层”集中宣讲活动理论骨干培训班。来自郑州市市属高校、市委党校、各县(市)区委党校的90名教学骨干和各县(市)区委宣传部主管理论的副部长、理论科  相似文献   
50.
学习型乡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学习型乡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习型农民,建设学习型乡村,要明确操作主体;要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科普教育,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要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载体来开展学习活动,同时不断进行载体创新;要培养示范人群,解决好榜样带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