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在美国法中,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讨论撤回起诉问题的重要坐标。在危险附着后,撤回起诉一般需要被告同意,但在没有被告同意以及审判之后法院仍可能同意检察官撤回起诉。被告同意撤回起诉的,检察官再次起诉不受禁止双重危险的限制;没有被告同意的撤回起诉,除非存在例外情形,否则不得再次起诉。在危险附着前,撤回起诉须经法院同意并且基于善意;此时被告虽不受禁止双重危险的保护,但检察官再次起诉仍受判例和成文法的限制。美国法撤回起诉制度在司法审查和理由、被告参与以及撤回起诉后效果等方面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2.
预断排除规则是诉讼制度中保障公正审判的一个重要规则。为消除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存在诸多导致法官预断的因素 ,需要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 ,建立庭前准备法官与审理案件的法官分离制度 ,规范法官的回避制度和起诉书的制作 ,将被告人自白的证据调查顺序后移 ,建立证据能力规则 ,并限制法官的庭外调查  相似文献   
23.
阅卷是被告方获取充分资讯从而实现有效辩护的重要制度设置。我国现有立法将阅卷权赋予辩护人行使,未能解决无辩护人以及特殊案件中有辩护人之被告获取充分资讯从而进行有效辩护问题。在欧洲人权法院裁判的影响下,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起被告阅卷制度。我国有必要研究域外被告阅卷的立法与实践,重新检讨阅卷权理论,从阅卷主体、时间、方式、内容的限制和侵犯阅卷权救济等方面构建我国刑事被告阅卷制度。  相似文献   
24.
我国法医尸体检验存在体制设置不合理、侦查机关可裁量启动、尸体检验过程中权利保护不足和专家见证使用混乱等主要问题。我国应从犯罪控制、程序公正和摒弃部门利益原则出发,以法治国家成熟经验为参考,改革我国法医尸检体制、设置强制尸检制度和强化尸检过程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25.
吴常青 《理论探索》2011,(1):128-131
现场指认作为侦查机关经常采用的侦查行为,虽与讯问犯罪嫌疑人、现场勘查、侦查实验、辨认有一定联系,但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侦查行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现场指认存在一定问题:违反无罪推定原则,违反侦查秘密原则,可能侵犯犯罪嫌疑人权利和导致犯罪嫌疑人脱逃。为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和规范侦查权力,有必要通过立法规制现场指认,具体包括:立法应明确规定现场指认,明确现场指认需遵循的原则,确立现场指认的具体程序。  相似文献   
26.
在美国法中,对证人可信度的弹劾往往是决定案件胜负的关键。美国联邦成文法、联邦法院判例和普通法蕴含着弹劾证据的一般法理、不同类别弹劾证据的运用规则及弹劾证据的开示。美国弹劾证据制度是当事人主义发现真实的重要装置,弹劾证据立法与实践体现诸多利益平衡,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都较为复杂且存在较多争论,仍然处于不断调适、发展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27.
根据刑事诉讼中权力运行特征,可将刑事司法归结为权力放纵型和权力抑制型两种类型。权力放纵型司法强调权力集中、注重权力协作、权力不受限制、程序工具化;权力抑制性型司法强调权力分立、注重制衡、权力严格限制、程序实质化。我国刑事司法权力运行倾向于权力放纵型,需要通过限权、权力/权利制衡和程序的实质化,以实现权力抑制型司法。  相似文献   
28.
论刑事诉讼中私人违法取证的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中私人违法取证效力的处理是诉讼理论与实务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美国和德国刑事诉讼中私人违法取证效力不同处理,原因在于两国诉讼模式和人权保障理念上的差异。在我国,私人在刑事诉讼中应当有取证资格,对于私人严重违法取证应予排除,对于私人一般违法取证应由法官裁量排除。  相似文献   
29.
唐磊  吴常青  谢小剑 《河北法学》2004,22(11):62-66
预断排除规则是诉讼制度中保障公正审判的一个重要规则。为消除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存在诸多导致法官预断的因素 ,需要实行起诉一本主义 ,建立庭前准备法官与审理案件的法官分离制度 ,规范法官的回避制度和起诉书的制作 ,将被告人自白的证据调查顺序后移 ,建立证据能力规则 ,并限制法官的庭外调查。  相似文献   
30.
一是载体功能。任何有效的教育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为依托。政治课中的教材、课堂最能起到学校德育的“主载体”作用。二是导向功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最集中地反映出《德育大纲》的要求。它对学生授之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党在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最能起到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三是导行功能。思想支配行动,思想政治课最能系统地、集中地引导学生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掌握无产阶级的方法论,因而最能起到引导学生行为的作用。四是动力功能。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形成无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