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58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01.
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强国富民之本。技术创新又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企业为基础,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构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土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期间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是以技术创新为内…  相似文献   
102.
103.
立法能力是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为实现立法目的、满足立法需求所具备的能力和能量。地方立法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法治扩散旨在将一地法治建设成果推向全国,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是地方立法的根本遵循。立法需求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内在动力:提高立法技术规范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必由之路,服务乡村治理需要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内生动力,突出地方特色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关键举措。法治环境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外在机理:公众参与立法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人民为中心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根本支撑,坚持党的领导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4.
十月革命后,在制定和指导苏维埃俄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中,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对外政策的理论。这正如原苏俄政府外交人民委员格·瓦·契切林所说:“苏维埃共和国有一套完整的对外政策,它比苏维埃的对内政策更具特色。十月革命以前,从来没有人试图制定一套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对外政策”。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国际关系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5.
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必须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建设中财政支持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在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财政管理自治权的作用,完善开放与准入制度,引进项目和金融融资,尝试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走出一条多元投资之路。  相似文献   
106.
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是现实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开展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有步骤地从整体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机构精简高效、勤政廉政。  相似文献   
107.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其历史进路与现实逻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奋斗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须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凸显个人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8.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同一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必须用最严厉的法治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地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民法典》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治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宪法》为《民法典》“绿色原则”确立根本遵循,《民法典》为防控和治理环境污染提供法律依据。《民法典》为生态环境修复赔偿提供法律依据:《民法典》规制生态环境侵权主体及民事责任,规制生态环境损害及其“被侵权人”,规制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民法典》规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规制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规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规制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