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法律   46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与行政机关公务员个人的关系 我国行政诉讼法自生效施行以来,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大量的行政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撤销(或部分撤销)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和变更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而判决被告败诉。如果加上行政复议制度撤销和改变的违法或不当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提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违法和不当具体行政行为的数量,那么,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和不当的情况仍是大量存在的。从行政诉讼的实际情况看,在被告败诉的案件中,除极少数是因行政立法问题(如行政法律规范自身或法定解释有冲突、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明确具体等)和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对某些行政法律规范的理解不一致等原因外,绝大部分都是因行政主体自身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而导致的。换言之,行政管理中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和显失公正仍是较为多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22.
方世荣 《唯实》2004,(7):43-46
领悟《行政许可法》条文所体现的理念和精神 ,是正确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行政许可在授益性背后隐含着限制性 ,在单效性的同时具有复效性 ,从管理性转变为了服务性 ,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认识 ,有益于我们对《行政许可法》相关条文规定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3.
论发展变化中的中国行政法律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社会转型这一视角看,中国当代行政法律关系已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原因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地位的重要变化,形成了相互关系上的许多转变;政治体制改革使政府转变职能,传统的行政关系得到根本性改变;由改革所带来的行政活动方式的变化也促成一系列与行政活动有关的社会关系的变动。行政关系的变动决定了行政法律关系在种类和运行方式上均有所变化。中国当代行政法律关系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有了多样化的形式,具体包括:第一,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直接的管理关系;第二,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间接的宏观调控关系;第三,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服务关系;第四,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合作关系;第五,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指导关系;第六,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赔偿关系;第七,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监督行政关系。当代中国行政法律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而要求从理论上重新认识并概括行政法律关系的诸项特征,这些特征应当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恒定性与多样性;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对应但不对等性;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力和权利运行的有限性;行政法律关系的及时变动性等  相似文献   
24.
关于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听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听证问题的探讨方世荣一般认为,行政听证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涉及有关当事人权益的决定时,必须先听取对方意见的一种法定程序。其基本目的在于尊重行政相对人的法律人格,保证行政处理决定的合法性与公正性,事前防范侵犯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相似文献   
25.
我国《行政诉讼法 》第25条第3款规定:“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相似文献   
26.
试论公众在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权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社会公众与行政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告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部分明确提出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管理方式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这样一种行政管理体制的根本目的 ,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使新的行政体制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更好地为民服务。从行政体制改革的这一根本目的出发 ,应当说改革是起因于民 ,目的为民 ,其检验标准也应当是以人民群众得到利益和实惠为准。为…  相似文献   
27.
一、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落实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十五大报告的最大成就之一是提出依法治国,但只是纲领性的。十六大报告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其具体体现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1、依法治国方略在经济方面的体现。首先,在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报告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  相似文献   
28.
方世荣  羊琴 《中国法学》2005,2(4):41-51
如果对某一民事诉讼案件的解决有赖于行政行为效力问题的先行解决,该行政行为就成为了民事诉讼的先决问题。而行政行为又可作无效行政行为和其他非无效行政行为的区分,其他非无效行政行为还可分为形式审查的行政行为和实质审查的行政行为。不同类型行政行为效力上的差异对于在民事诉讼中能否直接裁判行政行为这一先决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国民事诉讼在涉及行政行为先决问题时,应当以行政行为的效力差异为基础,遵循公、私法二元化原则和民事、行政审判组织的职能分工,对于无效行政行为,民事审判可以直接宣告其无效后再就民事争议作出裁判;对于形式审查的行政行为,民事审判可以评判其内容的真实性,但不得宣告该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予以撤销;对于实质审查的行政行为,则应当先中止民事诉讼,由有关行政机关或者行政审判庭解决其效力问题后再恢复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29.
论行政权力的主体及其制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上讲,将行政主体理解为是宪法、法律授予行政权力的行政组织机构,并无不妥,但在研究行政权力的制约时,仅从这种层面上认识行政权力主体是不够的。实际上行政权力的主体从名义上的拥有与实际上的掌握运用来看,可以分为形式主体与实际主体。对行政权力主体制约的重点是行政权力的实际主体,其制约方式主要有两点:一是建立一套行政机关内部的目标责任制度,形成对公务人员个人利益的控制机制,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降低行政权力的违法限度;二是固定并公开权力运用的标准,减少权力的自由掌握空间,特别是尽量压缩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空间。  相似文献   
30.
再析国家公务员的法律身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析国家公务员的法律身分方世荣一关于国家公务员的法律身分,行政法学界目前一般认为是两种:即普通公民和国家公务员。与国家公务员的双重身分相适应,国家公务员具有双重行为:当其作个人行为时,反映了他的公民身分,而当其执行公务时,则反映了他的公务员身分。①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